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考辨
本文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考辨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将"创造性误译"引进文学翻译领域,着重考察了晚清翻译文学中"创造性误译"的学理价值,视代表晚清翻译文学最高成就的林译小说为个案,剖析其代表作《茶花女》。具体而言,按照"误读→误译→创造性误译"的思路阐释"创造性误译"的研究理据,借以说明"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之间的转承关系,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误读理论"出发,论证"误读文学作品不仅是普遍的现象,而且赋予文本以崭新的生命",梳理林译小说中"创造性误译"的由来、特点与作用,凭籍译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将林纾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与晚清社会思潮、文化思潮相结合,重新审视林译小说的历史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creative mistranslation" into the field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creative mis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gards Lin's translation novels, which represent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her masterpiece "Camellia woman". Specifically, according to "misreading" 鈫扚alse translation. 鈫扵he idea of "creative misinterpreta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f "creative misinterpretation", so as to explain the 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sreading, misinterpretation and creative mistranslation". Starting from Harold Bloom's misreading theory, we argue that "misreading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universal phenomenon, but also gives a new life to the text." Combing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creative mistranslation" in Lin's translation novels, the author puts Lin Shu'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period and with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ombining the cultural thought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translated novels by Lin is re-examined.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
【基金】:作者主持的2008年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晚清翻译小说中的创造性误译”(项目编号:08CGWW015YBM)的主要成果
【分类号】:I046;I206.5
【正文快照】: 1.晚清翻译小说因“误译”而导致的评价中国文明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千年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与晚清至五四前的文学翻译。就第三次文学翻译高潮而论,尤以晚清小说翻译最为繁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光就推广而言,晚清翻译小说实在达到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玉;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贺根民;;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文化;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国飞;;试论中国晚清翻译小说中的“译意”现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2 胡冬宁;陈先贵;;论晚清小说翻译中的诗学操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马菊青,刘永文;晚清时期中西小说比较观述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何语华;乐云;;论晚清时期外国政治小说译事的嬗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肖琦;;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J];文化学刊;2009年04期
6 乐云;;外国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在晚清的传播与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陆国飞;;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孟丽;;翻译小说对西方叙事模式的接受与应变——以《时务报》刊登的侦探小说为例[J];理论导刊;2007年11期
9 田依白;;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中的两个问题[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连泰;李洁;;晚清翻译小说的意译特点及其原因探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Antonnia Mary Finnane;;危机地带的来信:晚清时期在海门和崇明的耶稣会教士的信函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2 夏春涛;;从《青县村图》看晚清时期的华北村落[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绪武;;继承与开拓[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4 褚宸舸;;晚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烟毒及禁政[A];第二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晓琳;刘树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述活动[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6 王思明;;西南大儒莫友芝[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张耀华;;晚清时期世博会法律规章历史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8 魏开肇;;《北京通史》第八、九两卷编写框架的基本构思[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刘良明;吕建红;;译介欧美西籍派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评价[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良明;吕建红;;译介欧美西籍派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评价[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卫民 平卫东;南丰白舍镇发现晚清时期壁画[N];抚州日报;2010年
2 [英]Camila Ferrier Marsh版权代理公司;英国版权销售之路:只是单行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唐浩明;晚清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昭军;程朱理学在晚清的“复兴”[N];光明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李秉钧 廖永恒;永兴发现清代禁止乱采乱挖石碑[N];郴州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凌俊;“最令人惊喜的消息”[N];文学报;2006年
7 康文柔;文学类“厚”小说出大风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周周 小楠;译介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9 黄桂华;早期火花牡丹为稀[N];中国商报;2006年
10 雷晴波;清代陕西《兴平报》[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健;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3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凯;中国近代报刊中的翻译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暨南大学;2005年
6 武锦华;镜像的“长镜头”[D];浙江大学;2006年
7 阚文文;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9 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孔英;晚清时期河南东南部社会治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洪兵;《小说林》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薄芳珍;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谈小兰;近代翻译小说的文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纳克;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及其文学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谊;论中国翻译小说(1898-1919)与翻译准则的相互影响[D];重庆大学;2002年
8 史修永;被译介的现代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裴丹青;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文化的变迁[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李卓华;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840-1911)[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0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3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