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文学伦理研究的“去妖魔化”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时代文学伦理研究的“去妖魔化”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伦理 身份 “去中心化” 文化符号 普世精神
【摘要】:全球化时代必然带来文学和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对立和互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边缘群体往往由于受制于西方主流群体的霸权意识而处于被动的境地,文化身份也在思想偏见的作用下被"妖魔化",逐渐失去本土特色。文学伦理批评在伦理层面促进精神互通性来实现文化的交互性,为边缘群体身份的重新认同和建构指明"去妖魔化"的路径,并将文学研究推向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普遍关注。
[Abstract]: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confront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omogenization" and "heterogeneit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marginal group is often in the passive position because of the hegemony consciousness of the western mainstream group,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is "demonized" under the function of the thought prejudice. The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promotes the spirit intercommunion in the ethics level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ath of "de-demonization" for the reidentity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rginal group identity. And to promote the literary study to a universal concern for the humanistic spirit.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基金】:北京市高校人才强教计划“美国文学源流及多元文本研究”学术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PHR200907140)的研究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重点科研规划项目“文学伦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及视角维度研究”(项目编号:11Ba011)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全球主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随着商业扩张和通信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理念。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全球主义代表了政治扩张和霸权经济;从文化层面,全球主义代表了多元文化主义。全球化时代出现了“全球化一同质化”、“全球化一异质化”的两种趋势,表现为彼此对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志雄;季水河;;卡塔西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张杰;刘增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多元主义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隽;乔治·艾略特和“人本宗教”道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范冬梅;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美、善、真”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静静;一本“不道德”的书和其伦理道德的伟大之处[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永慧;受难中的精神升华[D];吉林大学;2007年
5 谢素霞;福克纳创作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史友玉;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桑晓林;亨利·詹姆斯早期女性主题小说的伦理批评[D];兰州大学;2007年
8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李鹏;论古希腊文学中的奥林匹克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庆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家庭伦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渝;;身份的歧途[J];中国书画;2005年01期
2 刘介民;;“危机说”的谬误——兼驳斥比较研究的困惑、焦虑[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01期
3 颜翔林;;历史·身份·话语——文学理论知识建构的三个维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4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5 颜翔林;;文学理论知识建构的三个维度[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6 贺晓武;;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刍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张念;;网络媒介:符号的极乐世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高岚;;《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的地方书写与国家进程[J];求索;2008年02期
10 车凤成;;文学伦理学批评中“诸伦理形态关系”辨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覃鸿延;女性主义框架下文学翻译中的性别问题[D];兰州大学;2006年
2 刘静;女性主义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德海;青春即景[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杨彦;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艳;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D];重庆大学;2006年
6 姜小渊;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身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1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3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