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与“文学”──回应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
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与“文学”──回应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比较文学 斯皮瓦克 文学性 文学批判 文学传统 跨学科 清华大学 喻象 对话空间 文学研究
【摘要】:正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200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受访时,曾将她在2003年出版的《学科之死》(Deathofa Discipline)比喻成一首挽歌。她并解释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里,挽歌虽以悼亡始,却总以颂赞
[Abstract]:Gayatri C. Spivak, Gayatri C. Spivak, was interviewed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on 2006. She likened her death of a Discipline published in 2003 to an elegy, and explained that in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 the dirge began with mourning. But always with praise.
【作者单位】: 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200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受访时,曾将她在2003年出版的《学科之死》(Death of a Discipline)比喻成一首挽歌。她并解释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里,挽歌虽以悼亡始,却总以颂赞生命的永续告终[1:61-62]。斯皮瓦克的访谈固然有助澄清她那耸动的标题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伟民;比较文学“文学性”问题浅谈[J];中州学刊;2003年01期
2 佟晓萍;高校“比较文学概论”课教学研究与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周小仪,童庆生;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4 晏红,魏薇;“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冯文坤;谈谈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6 严锋;在固守和超越之外[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7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8 孙景尧;段静;;巴斯奈特同谁“较劲”、又同什么“较劲”?[J];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1期
9 王宏图;坚守文学性与文化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2期
10 刘丽;思维本质的共性是比较文学的研究趋向[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庄文泉;;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为平台,多样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4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文波;;媒体时代的文学现状——近期文学热点话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8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10 霍俊明;;“大河”文学“重读”的空间与可能[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张林初;文学性与商业性并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学排行榜还有多少参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7 郝岚;反思·辨析·前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程玉梅;比较文学的昨日与今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实习生 王蓉;宁夏人民社力推比较文学专家著作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朱辉军;就是音乐剧,也要注重文学性[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田晋芳;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吴塔娜;《青史演义》文献史科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王昊;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杨启平;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当代大陆/马华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乐佳;斯皮瓦克庶民研究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2年
2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更高才让;在藏族当代文学理论建构中应用比较文学方法及其成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5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7 巴微;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一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康萨依;比较文学潮流运动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40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40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