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王元化学术的“比较文学”特色

发布时间:2018-01-20 20:11

  本文关键词: 王元化 比较文学 综合研究法 博雅 中国气派 出处:《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虽然被推重为"时代之思者"的王元化学术难以完全纳入"比较文学"论域,后者却可能是感触前者思想风貌的一个有效视角。王元化学术的"比较文学"因素集中呈现于两部获奖著作即《文心雕龙创作论》与《思辨随笔》,也贯穿散见于历年著述中,其显著风貌是广涉古今中外多国别的文学与理论经典。王元化的"比较文学"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如果将"博雅"视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题中之义,那么"比较文学"视角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相对优越性,而王元化学术可能提示并丰富"中国气派"的内涵。
[Abstract]:Although Wang Yuanhua, who was relegated to the category of "the thinker of the times", could hardly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latter may be an effective angle of view to touch the former's style and features. Wang Yuanhua'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actors are concentrated in two award-winning works, namely, the creation Theory of Wen Xin Diao long and the essay of thinking. Also throughout the literature throughout the years. Wang Yuanhua'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its distinct uniqueness. If "Boya" is regarded as the meaning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the relative superiority of cross-discipline and cross-culture, while Wang Yuanhua may suggest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styl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王元化文艺美学研究”( 项目批准号: 2010BWY001) 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一、“饱含着东方人的智慧卓见”学者王元化也被推重为“时代的思者”①。虽然作为学者或思想者,王元化都难以完全纳入“比较文学”论域,后者却可能是感触前者独特风貌的一个有效视角,而前者也可能为后者提示“中国气派”的启示。就王元化学术方面而言,一位前辈文艺学者将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立;流氓[J];东南学术;2003年02期

2 戴鞍钢;坎坷前行——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学的演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晶,李淑辉;陆机、刘勰论艺术表现与审美形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胡伟希;乌托邦的“否定辩证法”——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运动的考察与反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贺天忠;“神思”是灵感来临的文思——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蒋述卓,蒋艳萍;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韩文革;无名氏小说的文体风格[J];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林莹;郁达夫游记个人话语探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张晶;审美物化论[J];求是学刊;2004年03期

10 李计珍;“风格即人”与“文如其人”辨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剑南;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4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玉明;巴·布林贝赫诗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7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反思·回响·叩问[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德祥;关于中学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教学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史华娜;论蒋捷及其《竹山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玉月;孤独的心灵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金秋;《文心雕龙》曹评中的创作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开花;论文学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沈慧萍;地域文化视野中的电视社教节目[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宋扬;“个”的思想下的鲁迅[D];吉林大学;2005年

9 程家遐;试论当代中国艺术体制下的油画评价标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谭状;黄新渠译作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变异学与比较文学可比性疆域的垦拓——论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核心价值体系[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徐扬尚;;会通研究: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马明巍;;鲁迅与比较文学浅析[J];华章;2011年17期

4 谭君强;;学术史视阈下的比较叙事学[J];叙事(中国版);2011年00期

5 张艳慧;;两朵恶之花——卡门与傅彩云形象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李亚旭;;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比较思维——一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前史的考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孙明鹤;;试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性问题[J];学周刊;2011年21期

8 曹顺庆;黄文虎;;中西比较中的求同趋势与汉学主义之根源[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9 李杰;;海勒和中国先锋作家在哲学层面上的对比[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10 孙建光;;论文学作品译介的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庄文泉;;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为平台,多样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4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朱寨;;艺术思维是意象思维[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10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陈菁霞;比较文学进入全球化 中国学者将大有作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海冰;注重教学实用的创新性比较文学教材[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郝岚;反思·辨析·前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程玉梅;比较文学的昨日与今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实习记者 青羽;从书本到田野:实现学科的视阈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钱志富;互赏机制的建立[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4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9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一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康萨依;比较文学潮流运动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7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博;王元化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玲;《左传》与希罗多德《历史》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田宝梅;德莱塞的《金融家》与朱秀海的《乔家大院》商业伦理比较[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9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49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7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