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中国后殖民批评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21 02:43

  本文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民族主义 出处:《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后殖民批评是西方后殖民理论登陆后,中国学界借助其理论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当代文化、文学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后殖民批评强调民族文化的本位性,把文化批判的对象指向西方文化霸权,这就既误读了后殖民理论的要义,又遮蔽了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
[Abstract]:The post-colonial criticism of China is after the landing of the western post-colonial theory,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use i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ostcolonial criticism emphasizes the standard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points the object of cultural criticism to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y, which misreads the essence of postcolonial theory. It also obscured the problems faced by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及其效应”(07CZW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后殖民理论是东西方反殖反帝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实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理论成为后现代之后席卷全球的文化批评思潮。作为受到后结构主义影响的广义文化研究的一支,后殖民理论反对此前在英美学术界流行的新批评的文本解读和文学性讨论,致力于考察西方政治实体与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颐武;后现代性与“后新时期”[J];文艺研究;1993年01期

2 张法 ,张颐武 ,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文艺争鸣;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亮;;中国当代人文主义的三种叙事话语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于建红;;从权力话语理论解读翻译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杨静;;浅谈中国电影对意境的追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白海君;隋福利;;论中国新历史主义观念形成的内生资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冯昊;;身份确认与文学批评——以有关沦陷区作家的争鸣文章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作霖;休闲文学及其评价[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龙春芳;;论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观[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俞春放;;意义:虚无与再生——电影作为公众空间的日常化行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嘉明;;“现代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向前;政治身份体系下的社会冲突:文革初期群众行为的社会根源[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烨;谭恩美小说和张艺谋电影中的东方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5 郑立峰;未竟的现代性诉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俊;学堂乐歌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郭根秀;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雪苗;;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化的警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2 闫芳芳;;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的变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2期

3 章辉;;影像与政治:中国后殖民电影批评论析[J];人文杂志;2010年02期

4 汤红;走出自卑和自负的阴影——再谈我国后殖民批评的迷误[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5 章辉;;当代中国“后殖民批评”论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6 刘小新;;论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邵建;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J];文艺研究;1997年03期

8 章辉;;关于当前文化批评中“中华性”问题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6期

9 章辉;;马克思主义对后殖民理论的批评:以德里克为例[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1期

10 章辉;;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的关联[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韩琦;;论克里奥尔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包胜利;;2006-2009年国内“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万鄂湘;;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重读孙中山先生有关“民族主义”的论断新悟[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5 李广良;;民族、民族主义与开放主义[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方田;;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8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9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汕;;印度民族主义的特征及世界性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凯 李晶;世界杯中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康慨;少年枪手:该死的民族主义报纸让我向作家开枪[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马立诚;为何不要狭隘的民族主义[N];学习时报;2002年

4 秋风;游走在全球化与商业民族主义之间[N];中国经营报;2004年

5 于福坚;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熊坤新;学术视野下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郑固固 专家 辛旗;民族主义与两岸青年的责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8 明晖;商业文化:不要让民族主义成为一个伪命题[N];国际商报;2007年

9 ;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N];南方周末;2005年

10 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5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9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悦;构建民族性:后殖民语境下的中英网站翻译[D];厦门大学;2007年

2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3 党军;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金鑫;当代民族主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运哲;石原慎太郎与冷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勇兵;论民族主义起源的社会心理机制[D];苏州大学;2003年

8 孙慧;民族主义与近代德国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钊;民族主义的传统化表象与现代化实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祁云蛟;合谋与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50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50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