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进程
本文关键词: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化 女性视角 反思 当代文学批评 出处:《东南学术》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纯译介性研究、中国女性主义文论建设、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等阶段性特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结束了中国父权制美学关于审美价值的专制独白,对既存的审美批评标准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女性主义反思。虽然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还存在历史观照和文化剖析等方面的某些片面和缺失,但毋庸置疑,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中国化已经对中国的女性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in China reflects the p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women's literature and expanded the new horizon of Chinese literary research. It highlights the new visual threshold and new style of female literature. The unique attention to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female text has also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male wri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has put an end to the autocratic monologue of Chinese patriarchal aesthetics on aesthetic value. There is a deep feminist reflection on the existing standards of aesthetic criticism.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one-sided and missing aspects such as historical reflection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feminist criticism in China,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em. The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has had an import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ulture in China.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的作用,男权意识长期支配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女性创造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作用被忽略了。男人无端地成为历史的唯一主宰,并且自我编撰着第一创造者的神话。进入现代社会后,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被提出,但由于女性的社会实践历史的有限性,女性自我话语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王小晴;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冀鸿彬;谈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马婷;《简·爱》的叙述如何在历史语境中寻求平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朱艳美,赵媛媛;女性主义与当代女大学生的现代女性意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玉娥;;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A];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科信息资料建设——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3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颖;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年
2 孙凯;不幸婚姻下的吉特鲁德和七巧[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4 柴焰;颠覆与重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5 马守敏;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岐视[D];郑州大学;2000年
6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10 韩永s,
本文编号:1453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5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