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
本文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现代性 距离 文学的权威 文学的祛魅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希利斯.米勒是在现代西方的文化体制中反思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命运内在于现代性"终结"与"永恒"的辩证逻辑之中。在实然层面,现代西方文学观念在全球化电信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知经验的变异、神圣边界的消失、文学魔法的失灵和文学权力的边缘化,都或多或少地暗示了文学存在的命运。在应然层面,文学和文学研究依然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存在的价值。它依然是理解修辞、比喻和讲故事艺术的必要手段,依然是文化自我建构、理解他性的必要方式。
[Abstract]: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is in the dialectical logic of modernity " end " and " eternal " in the modern western culture system . At the actual level , the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concept has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性语境下的艺术终结问题研究”(编号:07CZW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在西方,艺术终结论是一个自19世纪以来不断被反思的话题。它既是对过去艺术状况的诊断与反思,也是对当下艺术命运的隐忧与警醒。在中国,这个话题或许过于“荒谬”(在“不学诗,无以言”的国度,永恒的艺术怎么会消失呢),或与之相反,过于“沉重”(在没有诗的世界,我们安身立命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赖大仁;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林达;;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建构——论吴宓对阿诺德诗歌的译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3 安刚强;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沈从文、张爱玲比较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6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肖建华,刘小明;大众文化的两副面孔[J];船山学刊;2004年04期
8 西元,雪冰;“文革反思”写作中的存在主义影响——刘震云长篇小说的政治-历史阐释[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9 崔卫平;;海子、王小波与现代性[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2期
10 李衍柱;艺术的黄昏与黎明[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2 章妮;镂空夜色的飞鸟[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立青;先锋小说与“个人性”之建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姚红玉;我的新教师生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忠;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行政决策伦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6 李志华;法国新小说派的时间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钱章胜;“成为你自己”——鲁迅、鲁迅现象和现代性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阮兰芳;论殖民情境下的鲁迅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4年
10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兰;;论现代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化[J];艺术研究;2008年04期
2 曾长生;;华人当代艺术发展的第三条路——如何走出现代/后现代与东西方交流的迷思[J];雕塑;2010年05期
3 冯宪光;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6期
4 张颐武;;刘介耳《叙事延异与文本细读》(序)(节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林朝霞;杨春时;;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张小平;;论先锋艺术及其特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叶舒宪;现代性与原始性:符号如何建构现实[J];民族艺术;2001年04期
8 叶世祥;;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起源语境[J];文艺研究;2006年02期
9 何建良;周兴杰;;现代性语境与文论现代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徐寅;;艺术秩序和出路问题的现代性思考[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10 张颐武;;新世纪的中国色彩记忆[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5:色彩与城市生活[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厚均;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现代性想像[N];文艺报;2005年
2 陈传才;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N];光明日报;2001年
3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永军;激进化启蒙的讹诈:反传统的理由[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陆贵山;社会的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现代性”何必用“当代性”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高欣荣;现代性文学史观的反思[N];文艺报;2005年
8 胡晓明;蒙马特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10 王岳川;文学经典的魅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3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7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庄鸿文;沈从文与卢梭—一种美学观念上的沟通[D];厦门大学;2006年
3 游江;论西方艺术中的先锋派概念[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5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6 孙文飞;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陈小妹;文学·都市·现代性[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玉平;文学的现代性与大众化的关系[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阳;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霍芳芳;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中的作者观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3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5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