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诗学曲语论和西方诗学比较
本文关键词: 梵语诗学 曲语论 西方诗学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曲语论是印度古典梵语诗学几大流派之一。它不仅注重语言修辞的运用,更强调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还重视读者的审美接受。本文以曲语论基本原理为准绳,对婆摩诃、恭多迦等人的诗学观与亚里士多德、提利雅德、瑞恰兹、艾伦.退特、索绪尔、罗兰.巴特、伊瑟尔等西方诗学家或语言学家的理论进行比较,探索东西方诗学的共同规律和独特之处,以丰富当前比较诗学的研究内容。
[Abstract]:Song theory is one of the major schools of classical Sanskrit poetics in India. It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use of language rhetoric,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main role of the author and the aesthetic acceptance of reader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oetics of Parmapha and Gundaga with the theories of Aristotle, Tilyad, Richards, Allen Huiter, Saussure, Roland Bart, and Iser, and other western poeticians or linguist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current comparative poe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mon law and uniquenes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oe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 第4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编号:20080440283)资助项目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梵语诗学几大流派中,曲语论和合适论比较特殊。因为,它们都是在对此前的诗学原理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诗学体系。用推陈出新来归纳曲语论与合适论的创建过程比较恰当。同亚里士多德、提利雅德、瑞恰兹、艾伦.退特、索绪尔、罗兰.巴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杨芳;;论现代水墨的精神特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潘啸龙;《诗经》抒情人称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高星海,江丛林;舞蹈与相似[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0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罗斯宁;;论辛弃疾词中菊花和鸥鸟的意象[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建舜;;云冈石窟双窟造像的审美文化研究——模式、分解与对称、互补[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3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5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7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10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5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6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7 刘颖;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于宏;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D];延边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锡南;;印度梵语诗学研译及比较诗学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尹锡南;;关于比较文学中的中印对话——印度学者访谈录[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3 尹锡南;;同中有异:东西“诗人学”理论探幽[J];东方论坛;2009年03期
4 尹锡南;欧东明;刘颖;;梵语诗学韵论与西方现代诗学比较——以欢增和马拉美、德里达等人为例[J];东方丛刊;2010年01期
5 尹锡南;;中印对话:梵语诗学、比较诗学及其他——访中、印梵语诗学专家[J];思想战线;2006年01期
6 尹锡南;;梵语味论诗学和西方诗学比较[J];人文杂志;2009年03期
7 曹顺庆;尹锡南;;突破“中西中心主义”学术研究范式的新尝试——简评郁龙余等《中国印度诗学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8 任先大;田泥;;中印古典“韵”论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尹锡南;;独立以来印度比较文学发展概况[J];南亚研究;2006年02期
10 刘人锋;;东方与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的新拓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45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5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