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两个批评模式看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

发布时间:2018-01-23 06:07

  本文关键词: 文化研究 批评模式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研究 文本 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研究对象 意识形态 出处:《文艺研究》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对比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模式和约翰逊的文化研究模式中作品/文本、作者、读者/受众之间关系的变化,讨论两个模式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立场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如何为研究者搭建了迥异的研究空间。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及其实践性、策略性、参与性等特征拓宽了文学研究的传统范式,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介入是全球政治文化版图和社会文化形态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这一介入有效地适应了文学的开放性本质。比较这两个批评模式亦有利于厘清文化研究的学理路径,前瞻文学批评理论繁荣之后的理论视域。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Abrams' literary criticism model with Johnson's cultural research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the author, the reader and the audience,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ethod of the two models. How do the changes in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stand set up a very different research space for researchers?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cultural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ality and strateg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tion broaden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literary research. The intervention of cultural studies in literary studie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hanges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This intervention effectively adapts to the open nature of literature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odes of criticism.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path of cultural researc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rospective Literary criticism after the Prosperity of the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等层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大学开始出现,一些原有的技术学院也开始转型,这为较多来自普通劳动阶层的学生与教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文化唯物论(cultural materialism)的滥觞提供了阵地,即“重新形成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意识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晓路;范式的迁移与文学意义的扩延——评《当代文学批评》的改编[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2 王晓路;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与中国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3 王晓路;;文化的界定与文艺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6期

4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吴奕,

本文编号:1456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56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