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阿多诺的自然美观
本文关键词: 阿多诺 自然美 非同一性 出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西方美学史中,自然曾被当做完美的代表,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但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尤其从谢林开始,自然美的地位一落千丈。阿多诺沿着批判启蒙的道路,重拾自然美话题。在他看来,自然美是不可界说的,不确定性、不和谐性乃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对它的鉴赏要采用与艺术美鉴赏迥然不同的手段即步入野外直观自然的无言之美。阿多诺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的自然美观,对传统的美学研究有纠偏补弊的作用,但仍然没能完全跳出西方传统的真理美学观的窠臼。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natur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perfect representative and the object of artistic imit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especially from Schelling. The status of natural beauty has plummeted. Adorno has resumed the topic of natural beauty along the path of criticism of enlightenment. In his view, natural beauty is inexplicable, uncertainty and disharmony are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ur appreciation of it should adopt a completely different approach to artistic appreciation, that is, the silent beauty of walking into the field. Adorno's natural beauty is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non-identity.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research has the function of rectifying the disadvantages, but still can not completely escape from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aesthetic view of truth.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人物,阿多诺对传统的启蒙理性和同一性哲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他认为,同一性哲学根深蒂固,危害也无处不在。在美学中,其主要危害在于导致了对自然美———它曾是完美的代表———的忽视,从谢林开始,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于是,他以自己创立的非同一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彦琴;论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的特殊地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吴晓明;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的抨击及其存在论视域[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建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陈楠;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文化产业的批判[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刘志中;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论初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J];求是学刊;2004年04期
5 张一兵,胡大平,张亮;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鲲;上海风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5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振华;王船山美学基础[D];复旦大学;2007年
9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丽;身心与文质[D];西南大学;2007年
2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永洁;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欢英;战斗着的诗人:论胡风批评实践及其文化命运[D];中南大学;2005年
5 程江华;抵抗的乌托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成;论辩证法的否定本性[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文国;存在:作为一个身体—告别无身体的“灵魂”[D];吉林大学;2007年
8 田艳;论《百年孤独》的寓言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汪智超;文学叙事中身体的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岷;身体·体育·文化[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晓东;美:本体之美与审美之美[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伟;审美自由:内容与形式的认识意义——阿多诺论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2 凌海衡;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段丽丽;论阿多诺的文化艺术思想[J];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4 范萍萍;机械复制与艺术的命运——阿多诺本雅明之争及其现实意义[J];浙江学刊;2001年06期
5 童丰生;;简论阿多诺的模仿观[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Thorsten Benkel;成沁;;毫无保留服从预期和思想的艺术作品阿多诺与美学的矛盾[J];现代哲学;2009年01期
7 路程;;论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技术”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小红;;自然美欣赏的根源[J];阴山学刊;2006年02期
9 张静静;;艺术与真理——阿多诺与海德格尔艺术观之比较[J];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10 李云刚;;阿多诺论现代艺术的非同一性特征[J];齐鲁学刊;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谢地坤;;新艺术的希望之光或假象——简论阿多诺的艺术哲学[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3 王柯平;;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现代意义[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4 黄中模;;从“镜子”论看达·芬奇与金圣叹的美学思想[A];水浒争鸣(第四辑)[C];1985年
5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顾疑;;论朱光潜“美感经验”说的局限及其根源[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邱正伦;;新人本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美学的主流趋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忠 李兴强;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徜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吴圣刚;如何看待生态文学的价值[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刘皓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中国美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马也;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N];文艺报;2004年
6 通讯员 程艳玲 记者 贾建勇;市政府办和机关事务管理局举办主题书画摄影展[N];承德日报;2006年
7 赵勇;“批判话语”的生死问题[N];文艺报;2006年
8 翁扬 余飘;毛泽东诗词 一位伟人的艺术境界[N];西藏日报;2003年
9 丁肃静;散文为什么一花独秀?[N];文艺报;2005年
10 赵勇;艺术创新的思考[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2 孙晓艳;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D];复旦大学;2010年
3 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6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7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8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雯;审美救赎还是启蒙欺骗?[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昌显;启蒙困境中的审美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崔酣;哲学与艺术的融通[D];吉林大学;2007年
5 苏芳;艺术的“非同一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南红花;大自然的颂歌[D];延边大学;2006年
7 彭广林;机械复制与艺术命运[D];吉首大学;2008年
8 施继业;梭罗与沈从文的生态共鸣[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玲玲;“物感”说与“物哀”说[D];扬州大学;2007年
10 王黎明;人、自然、艺术——从自然生态角度看文化力中的艺术[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7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