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审美移情与艺术生成
本文关键词: 诗歌翻译 移情 艺术生成 出处:《浙江学刊》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移情"是一种审美常态。诗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诗人常常通过移情把自己的情丝外射到审美对象中去。诗歌翻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把原作中的诗情化为另一种语言,在目的语读者中引起相似的审美和情感效果。
[Abstract]:Empathy is a kind of aesthetic normal. The beauty of poetry often comes from empathy. Poets often shoot their feelings into aesthetic objects through empathy.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poetry translation. To a large extent, it depends on the translator's ability to properly translate the poetic sentiment in the original into another language, which can cause similar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effects among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作者单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分类号】:H315.9;I04
【正文快照】: 一、审美移情的哲学基础“移情”是一种审美常态,在审美过程中,当人们全神贯注地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时,由于情感和想象的强烈作用,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对象,从而达到物我一体的境地。19世纪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在《印象和回忆》中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颗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柯飞;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书杰;析古诗词曲中的列锦[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对“意境”的曲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李艳玲,姚鹤鸣;“意境”理论和道释文化[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3期
4 钟毅;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刘汉云,王晓元;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董红元;庄子超越精神的美学表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伍小龙,丁卫民;英汉思维方式比较与语言翻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9 夏学胜;郦国兴;;《吉檀迦利》的赏析及有关译作评价思考——从泰戈尔到谢冰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潘勇;论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思想[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邢宇皓;谢灵运山水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宁;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批评的方法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阳;思维差异和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李琪曼;情感——艺术造型的钟摆[D];河南大学;2003年
3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晓芳;论吴均诗歌及吴均体[D];湘潭大学;2003年
5 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蒋笛;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玉梅;杨宪益夫妇英译《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邵斌;中诗韵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陈芙;[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汪中yN;[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卓振英;汉诗英译中的移情[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2 郑海凌;解读“优势竞赛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崔华勇;;“诗歌翻译”中的“争论问题”及方法新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张建英;;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古诗英译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左景丽;;《红红的玫瑰》翻译批评(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4 邢元平;;衔接和连贯理论与诗歌翻译——以许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5 王伟;;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6 吴琼;;论“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变革[J];考试周刊;2011年58期
7 缪佳;吴迪龙;;互文性理论视阙下《锦瑟》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杨梅;王庆;杨敏;;从吕译《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看诗歌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胡慕辉;王琼;;论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交互主体性——以两个译本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王明树;;论诗歌翻译的详略度——以李白三首诗歌英译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4 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陆钰明;;多恩诗歌节奏及其翻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筱华;邹慧民;吴春明;;美之集萃与再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王宏印;;毛诗翻译的异域想象空间——以海外华人聂华苓等人翻译的毛泽东诗词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交流背景下的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2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叶廷芳;德语文学走入中国读者视野[N];文艺报;2009年
4 ;文化交往中的文学翻译[N];人民日报;2003年
5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6 葛崇岳;也说文学翻译信、达、雅[N];安徽日报;2004年
7 白谦慎;刘皓明谈荷尔德林[N];东方早报;2009年
8 袁忠 李兴强;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徜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代迅;文化转向与中心消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陈众议;从峥嵘岁月到黄金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
本文编号:1471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7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