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发布时间:2018-02-11 14:38

  本文关键词: 斯皮瓦克 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第三世界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佳娅特利·C·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1942— )是美籍印度裔女学者。她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1963年移居美国。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英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作为继爱德华·赛义德之后出现的一位后殖民主义的重要理论家,斯皮瓦克正在引起学术界日益关注与重视。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斯皮瓦克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基于对其看似复杂混乱的理论体系的深入透视与阐发,结合斯皮瓦克对传统女性主义有选择性的继承、批判与发展,阐明她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与意义。正文共分三个部分。 本文首先对斯皮瓦克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指出学术界尤其是国内学术界对斯皮瓦克理论的研究存在着忽视与不足的现象,继而说明对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斯皮瓦克的理论只有鲜明的跨学科、跨流派特征。鉴于她本人具有第三世界女性学者的特殊身份,并结合她的思想实际,文章认为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贯穿其思想发展过程始终的内容和终极指向,而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等理论则是被作为有效的手段或认同与批判的对象有机地整合入她的理论话语体系的。 在比较视域中研讨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特征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传统女性主义中的几个重要流派,并将它们分别与斯皮瓦克理论进行对比,并指出它们各自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和不足,从而说明斯皮瓦克的理论使传统女性主义的发展逐步走向了全面化、理性化利实践化道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特殊维度上,斯皮瓦克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论文的第三部分侧重阐发斯皮瓦克理论对建构中国女性主义的价值与意义。结论认为,民族身份和社会性别的问题在当今后殖民主义和全球化文化语境中已成为世界文论关注的重要节点,斯皮瓦克理论对建构和完善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学术启迪意义。
[Abstract]: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aki 1942- is an Indian American scholar born in Calcutta, India, who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63. She is now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ultur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nd then an important post-colonial theorist, Spivak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Spivak'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based on a thorough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its seemingly complex and chaotic theoretical system, combining with Spivak's selective inheritance, criticism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eminism. This paper expounds her speci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ly combs Spivak's theory,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neglect and insufficiency in the research of Spivak's theory in academic circles, especially in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n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further research on Spivak's theory. Spivak's theory has only a distinct interdisciplinary, cross-genre character. In view of her own special status as a third world female scholar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her ideological reality, The article holds that post-colonialism and feminism are the content and ultimate direction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while deconstruction, Marxism, Psychoanalysis and other theories are integrated into her theoretical discourse system as effective means or object of identification and criticism. It is of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ivak'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several important schools of traditional feminism, and compares them with Spivak's theory. It also points out their respective serious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 so as to explain that Spivak's theory has mad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eminism more comprehensive, rational and practical, in the special dimension of post-colonialism. Spivak has speci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feminism. 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Spivak's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eminism. The issu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gend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node of world literary concern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lonial and globalized culture. Spivak's theory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and academic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of feminist theory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高岚;;从女性绘画到女性主义艺术[J];美术向导;2010年04期

2 杨艳;;浅析当代《灰姑娘》的改写[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万丽;;从《飘》中解读女性主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4 薄婷;;《小鸡快跑》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5 杨亚萍;;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绝望主妇”们的绝望与希望[J];学理论;2011年20期

6 龚艳;;女性主义翻译的历史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7 林晓彬;;试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主义[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冯琳瑛;;杜拉斯创作中的“疯女人”:写作的隐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9 冯志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安娜·卡列尼娜[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10 唐宏;;A Feminist View of Jane Austen's Persuasion[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5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7 黄春晓;张京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城市建设的性别反思[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9 徐午;许平;;浅谈参与式研讨方法和女性主义平等原则——以1998年社会性别、贫困与农村发展参与式研讨会为例[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柯秋梦;;父权制下的两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应志;解构的文化政治[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荒林;女性主义在今日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系 文洁华;哲学教女性叛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刘维维;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坐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丁宁;女性主义不是一种时髦标签[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小冯;你了解女性主义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肖巍;作为一种学术视角的女性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8 陈骏涛 郭素平;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N];中国艺术报;2005年

9 舒晋瑜;微笑的女性主义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子雨;设计子女、女性主义的崩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巴微;女性主义视域中斯皮瓦克理论的价值与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罗卓琳;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5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6 丘慧慧;关于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宁;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琼;女性与报纸[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云梅;网络时代的女性与女性主义[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03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03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6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