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彷徨与呐喊——鲁迅的《孤独者》与芥川龙之介的《孤独地狱》之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 鲁迅 芥川龙之介 孤独 孤独者 孤独地狱 出处:《名作欣赏》2009年1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鲁迅(1881-1936)和日本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巨匠,其文学作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鲁迅的《孤独者》通过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反抗、精神扭曲以及绝望而死,给人以思索和启迪。而芥川的《孤独地狱》描写的是和尚禅超饱受孤独折磨、消极处世的痛苦经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性格及命运上有共同之处,但性格形成的原因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却不同。主人公的痛苦与挣扎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一种暗示。
[Abstract]:Lu Xun (1881-1936) and Japan's Akugawa Longsuke (1892-1927) are two literary giants living in the same era, whose literary works are both common and different. Lu Xun's Lonely Man died through the lonely resistance, spiritual distortion and despair of Wei Lianshu, the protagonist. "lonely Hell" depicts the Buddhist monk Zen Chao suffering from loneliness and passivity. The protagonists in the two novels have common points in character and destiny. However, the causes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the ideas expressed in the works are different. The protagonist's pain and struggle is also a hint of the author's own life.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03;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禧修;;《示众》:独异的杰作[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2 刘高峰;《伤逝》: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钱理群;;鲁迅散文漫谈[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莫运平;;身体叙事中的“鲁迅”生产[J];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健;晚清翻译小说文体新变及其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竹丽;论鲁迅的无归宿感[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雷锐;失落诗意寻找中的心灵挽歌[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随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D];聊城大学;2005年
4 潘颖;自由撰稿人与后期鲁迅的精神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江华;侠之狂者—论鲁迅的侠义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丽萍;论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索良柱;启蒙元叙事的反思[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舒敏;鲁迅实事求是视野中的当下与当下之后及其困境[D];西南大学;2006年
9 周婷;书脊上下[D];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
10 孙克诚;百草园中的童趣[D];青岛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宏伟;;生命的移植——鲁迅《药》和芥川龙之介《湖南的扇子》比较[J];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04期
2 王永生;鲁迅论中外文化交流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年01期
3 ;余华谈鲁迅[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6期
4 梅兰;我们为什么不能上天国?——对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精神之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5 蔚志建,熊元义;警惕文艺批评的“虚无存在观”[J];理论与创作;2003年03期
6 张梦阳;鲁迅研究向何处去[J];中州学刊;1986年05期
7 韩石山;在复旦中文系的演讲[J];文学自由谈;2002年03期
8 王乾坤;鲁迅世界的哲学读解(三)[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9期
9 山水;;关注“鲁迅的艺术世界”[J];中华文化画报;2010年12期
10 张红秋;;鲁迅与“韩国鲁迅”李泳禧之比较[J];东方丛刊;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洛汀;;文艺家岂可不问政治[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2 齐爱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喜剧美学的继承与独特贡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4 李国华;;“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略论市场经济下文艺批评家的品德人格修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林建煌;;中国气派 中国风格——毛泽东的文艺民族化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许雨浓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雯丽;;浅谈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冯智强;;学者型翻译家梁实秋翻译思想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宏梁;;艺术不是迷信和伪科学的婢女[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郁烈;互文的可能性[N];甘肃日报;2004年
2 敖忠;诗人应当是怎样一种人?[N];文艺报;2000年
3 郑国庆;现代文学的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孟繁华;重新面对伟大的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5 《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 张杰;国外鲁迅研究三重镇[N];天津日报;2005年
6 ;鲁迅艺术文学院[N];人民日报;2007年
7 王富仁;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刘悠扬;唤回那些消逝的“文学课堂”[N];深圳商报;2009年
9 泸县九中 邓洪容;把握抒情载体 体悟作者情感[N];泸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夏斐;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N];杭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洁;周氏兄弟翻译活动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天;庞德与鲁迅“非通顺”翻译之比较[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郑光泽;中·韩新文学史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3 金巍;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4 金巍;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5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6 朱淑芳;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与鲁迅的文艺观[D];中南大学;2007年
7 张红雪;论鲁迅与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人物”[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邓永一;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齐小霞;乔伊斯与鲁迅短篇小说共同之处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石素文;活着的方式[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4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0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