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以穿道——论文学对观念现实的穿越

发布时间:2018-02-13 03:34

  本文关键词: 穿越 道 张力 中国经验 现代性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以穿道"是否定主义文艺学应对现代性对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视从中国经典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中国文化整体性和通特性特点的"中国式当代文学观"。"穿道"作为"穿越观念现实"的简略表达,首先表现为对既定文化时代性观念进行个体化质疑后敞开独特的意蕴空间,其次表现为在作品表层的文化时代性意象后作家个体化理解世界的建立,从而使中国作品的独创性意蕴具有"在非独创性意蕴之后"的张力特征。成功穿越既定文化观念之道的作品,在深层意象上具有"非观念化世界"的性质,从而与作品表层文化意象和现实文化构成性质的区别。在文学功能上,"穿道"性作品引领读者消解既定观念但并不走向新的观念,因多半不具备文学的现实功能而只是"文学的启示";而"载道"性作品或以"载道"思维解读文学作品,常常会以"文学的启发"带领读者走向各种观念,所以多半会让文学扮演文化启蒙的工具。
[Abstract]:"Wen through Tao" is a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view" which is abstracted from Chinese classical works by negativism in response to modernity's emphasis on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Tao, as a brief expression of "passing through the reality of idea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has opened up the unique meaning space after the individualized questioning of the established cultural epochal concept, and the second performance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riter's individualize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fter the cultural epochal image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work. Thu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hinese works has the tension characteristic of "after the non-originality meaning". The works that successfully traverse the way of the established cultural ideas have the nature of "non-conceptual world" in the deep image. Therefor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cultural image of the work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ealistic culture. In terms of literary function, the "piercing" works lead the reader to dispel the established ideas but not to the new ones. Because most of them do not have the realistic function of literature, they are only "enlightenment of literature"; and "Taoist" works or reading literary works with "Tao" thinking often lead readers to various ideas with "literary inspiration". So literature is likely to act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徐明军;蔡元培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从伦理代宗教到美育代宗教[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6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张义兵;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赵孟营;;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陶芝兰;王欢;;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张重岗;《红楼梦》悲剧说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文贵;;公司信任度: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礼勇;;从环境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环境问题带来的思考[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袁进;;儒家与历史进步主义[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东;《小说月报》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程镇海;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黄琴;王国维紧张人生的解读[D];湘潭大学;2002年

5 李杰;朱光潜的生命美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8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文侠;《红楼梦》诗词翻译中的风格传递[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迪泳;道与理念——论庄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孙殿玲;庄子审美欣赏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黄中习;也谈陶诗英译——兼与侯向群先生商榷[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熊吕茂;肖辉;;“道”之纯艺术精神: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解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韦琴琴;试论庄子的“道”与中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产生[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王金华;文学与政治智慧[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郎宝如;言意之辨——从哲学到文学的多层面考察[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孙殿玲;论美与空白[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叶仁雄;生命和情感深处的对话——论中西艺术中自然的审美价值取向[J];齐鲁艺苑;2002年04期

10 孙邦金;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读后[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富天娇;试论“虚静”与“迷狂”[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7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07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