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与批评主体的知识素养

发布时间:2018-02-22 14:18

  本文关键词: 生态批评 学科归属 理论特性 生态责任 批评主体 知识素养 出处:《江淮论坛》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中外生态学界对生态批评的界定悬而未决,致使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态的面目模糊不清。因而从立足点、指导思想、观照对象、研究范围、基本任务和终极目标等方面对其理论特性予以探讨,以及对作为生态批评主体的批评家的知识素养提出要求,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将有助于人们清楚把握与准确使用这个概念,有利于批评家提升与其承担的生态责任相适应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生态批评更好地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审美效益和社会作用。
[Abstract]:As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in Chinese and foreign ecological circles is still pending, the features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as a form of literary criticism are unclear. It is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discuss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basic tasks and ultimate goals, as well as to demand the knowledge literacy of the critics as the main body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which will help people to grasp and use this concept clearly and accurately.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critics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o make ecological criticism better exert the aesthetic benefit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襄樊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丽娟;刘建军;;关于文学生态批评的几个重要问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2 张念红;王诺;;《生态批评读本》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王诺;;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J];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4 鲁枢元;;20世纪中国生态文艺学研究概况[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6期

5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6 王先霈;陶渊明的人文生态观[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7 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年04期

8 刘文良;;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曾繁仁;;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苏新连;;安妮·普鲁的小说《老谋深算》的生态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张颖;单建国;;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颖;;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原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陈大为;;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小说《力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杨东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二元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严晓慧;;艾特玛托夫对现代文明生态危机的文化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王小燕;;剥去文明外衣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热爱生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沈长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白鲸》的生态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张淑军;;分析“分界线”在《啊,拓荒者》中的寓意和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程颖;但汉彪;;《白噪音》中的生态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文艳;;《浮现》中的生态主义表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耿潇;;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鲁京明;;试论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生态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潘晓燕;用生态伦理理论分析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凌峻;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海明威小说创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建军;;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J];文艺研究;2002年05期

3 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4 H.罗尔斯顿,刘耳;环境伦理学的类型[J];哲学译丛;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与批评主体的生态责任[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2 张念红;王诺;;《生态批评读本》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高旭国;;生态批评的若干问题[J];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4期

4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劳伦斯·布依尔 ,张旭霞;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J];国外文学;2005年03期

7 张军;论福克纳的自然观——“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态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韦柳媛;;“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以《云南印象》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黄红荔;;“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J];职业时空;2008年06期

10 刘文良;;亲近自然 诗意栖居——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力;;自然之镜:嬗变中的电视生态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黄应全;;生态批评挑战主流文化研究[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曾小月;;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狄更斯小说研究[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成慧芳;;广场文艺的生态批评[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鸣;;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现代政府生态责任[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文娟;;建立电视监管与评测中的“电视生态批评”标准[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2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刘文良;悖论式平衡:生态批评 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8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4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杨丽;安妮·普鲁生态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丽;《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齐文平;国内海明威生态研究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付美娜;论翻译的生态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5 高毅;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7 陈婷婷;自然·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中的生态关怀和叙事灵活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敏;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荆兴梅;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2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2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