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后现代表现
本文关键词: 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政治无意识 历史 意识形态 阐释 出处:《吉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元批评解释学”是杰姆逊建构的马克思主义阐释理论体系。他的后现代性正体现在“政治无意识”(political unconscious)这一概念上。历史和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无意识深藏在文本之中。我们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文本阐释的主符码,采取三个视域的同心圆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围绕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素所重写的新文本。这样理论家就可以从历史意识、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联系中看到文化形态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以及文化产品背后的文化功能,从而把握文学文本与历史政治的交互作用中的文化系统和文化逻辑。“政治无意识”理论是杰姆逊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的文艺理论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我们更应该开阔思维,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优秀的文艺理论以及各种西方文论作为发展我国文艺理论的丰厚的资源,建构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批评,以期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对话和交流。
[Abstract]:Metacritical hermeneutics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ed by Jamson. His post-modernity is embodied i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 History and ideology as political unconscious are deeply hidden in the text. We use the main code of th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By adopting the concentric circle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three horizons, the text is analyzed and a new text rewritten around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text is formed, so that the theorist can start from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mode and ideology, we can see the factors tha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ultural form and the cultural function behind the 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grasp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cultural logic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texts and historical politics,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unconsciousness" is a major development of Marxism made by Jamson. It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in China.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we should open our minds to the the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outstanding literary theories and variou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since the May 4th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as a rich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constitute literary criticism with the Chinese spirit. In order to form dialogue and exchange with Western Marxist and non-Marxist theory.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艳丰;论艺术生产时代的艺术家[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3 杨深林;;《集结号》:祛政治化社会现实的象征性反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4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周小娟;;《简·爱》空间策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崔丽华;;从分歧走向融合——詹姆逊总体性思想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任悦姝;任爱殊;;评毛姆作品《教堂司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10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陈越;;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与吴宓的道德批评模式的现代价值——兼论文学批评的道德责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马大康;;从“文学创造”到“文学生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中国化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4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8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9 刘芳;悲剧和希望[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罗四,
本文编号:1538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3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