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

发布时间:2018-02-26 20:03

  本文关键词: 回到 文学 本身 文化研究 批判 出处:《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节 大文化研究症候式阅读及分析 一、“文化转向”与“文论转型”。 在当下的文学理论研究语境中,实现“文化转向”和“文论转型”是重要的关键词。此观点认为,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产生这种转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 第二、高科技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 第四、明确的政治性介入意识。 由于这些原因,在这些论者看来,“文化转向”已经使文学和文学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 第一、文学的消失。 第二、文学理论必须实现向文化研究的转型。 第三、“文学性”走出狭隘的形式主义内涵,实现了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统治。 经过这样的论证,传统的对文学观念,不仅是狭隘的,更是丧失了生命力的。文学理论研究也就不可避免的陷入存在的危机之中了。因而应当欢呼大文学时代的到来。 二、大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文化转向”,其实质在于倡导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研究。它消解的是传统的文学观、文学理论观。以对视图文化为代表的新的对象的 WP=37 研究取代传统的文学文本的研究,实现所谓的“大文学”时代。这些学者的论述,其共同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欧美的文化研究。大文化批评排挤了审美原则,它的全部注意力不在文学的艺术问题上,而只是在文本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学文本与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上,在于文化文本的商业性、消费性特征上,根本就对文学不感兴趣。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思潮严重脱离真正的社会现实,同文化研究的源头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相比,中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既没有对所处时代的重大问题做到足够的关注,更没有那种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与此同时,所谓的“文学性”的统治,是一种典型的理论霸权与扩张,是“文学神圣论”的体现。文化研究作为当下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仔细审查,应当能够看到当下的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所在。 1、自我迷失:理论话语他者化。 2、自我膨胀和自我放逐:对象的泛化和学科边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对象和问题本身必然发生变化。富于现实性、反思性、批判性和穿透性的理论研究尤其如此。但是思想又要具有超越性,去面临一些永恒的主题。除却理论的投机,阐释的焦虑和意义的误读都是理论的短视,同样都会使我们面临尴尬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应当回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回到文学。在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语境中,对于文化转向的理解的偏差其实还是对于文学理论自身的理解。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理论放弃的不仅是自己的对象,更是直面或者追问学科本体性问题的勇气。这说明,“文学是什么”、“文学理论是什么”这些事关学科存在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于文学理论自身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还是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逻辑中寻找答案。文学理论危机论的提出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文学理 WP=38 论应当如何“转向”或“转型”,但是对最根本的问题,即“文学理论是什么”不仅没有做出很好的回答,反而又使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受到质疑甚而否定,,这涉及的就不仅仅是文学研究的问题,更是对文学理论学科自身的认识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看一下韦勒克对这些根本性问题在学理上的论证。 第二节 韦勒克的启示 韦勒克的文学研究,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各个领域均有所建树,虽然学术视野广阔,但是贯穿其中的却是他对文学研究、文学理论的坚定而又独到的信念:文学自身(Literature itself)。 1、研究对象:坚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 2、研究方法:强调文学理论研究的穿透性。 3、自觉的学科意识:坚持文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韦勒克对文学理论科学性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主的、独立的学科意识。 其次,概念术语的明晰性。 最后,在理论与文学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不难看出,韦勒克的文学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理论现实性。而且很多问题似乎又都有着共通之处。这也正是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穿透性和超越性的表现。也许时代在变,但是一些问题却是永恒的,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与坚守,不断的反思与批判中,或者延续,或者解构,或者重建。 第三节 文学理论研究的归宿:回归文学 在今天看来,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对于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特性、理论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到像韦勒克那样,即有一种宏阔的学科意识,同时又要对本质性问题发出叩问,应当成为理论研究的必要选择 WP=39 和思考。 一、对文学理论自身的认识 文学理论至少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1、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维度。 二、拒绝两种倾向 在强调对文学理论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避免对待文学和文学研究的两种极端倾向。 1、文学消失论 2、文学神圣化 三、回到何种意义上的文学? 我们一再强调回到文学自身,那么,是回到何种意义上的文学呢?在文学和文学理论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学消失论还是文学神圣论,都不是恰当的选择。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重新陷入形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季广茂;现状·生长·期待——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董学文,李龙;文学理论:知识还是方法?[J];理论与创作;2004年01期

3 支宇;文学结构本体论——论韦勒克的文学本质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刘上江;关于转型期文学价值取向的思考——解读韦勒克、沃伦[J];学术论坛;2001年04期

5 支宇;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韦勒克文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杨冬;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

7 金永兵;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定位的思考[J];文艺研究;2003年02期

8 金元浦;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1539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39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