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移情还是感应:朱光潜论“有我之境”

发布时间:2018-03-01 10:19

  本文关键词: 移情 感应 朱光潜 西奥多.立普斯 出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虽然朱光潜曾对立普斯的"移情说"作过一些批评,但他总体上接受了立普斯"移情说"的观念方式,并试图用"移情"来解释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朱光潜认为,"有我之境"是移情作用参与其中的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没有移情作用,是诗人于冷静回味中得来的。他还认为移情是艺术思维、原始思维和儿童思维的共同特点。然而,当朱光潜对立普斯、王国维进行批评时,其论证上的脆弱和矛盾却提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只能用感应而不是移情来说明。
[Abstract]:Although Zhu Guangqian has made some criticisms against Poos'"empathy theory", he has generally accepted Lippes'"empathy theory". Then he tries to explain Wang Guowei's "state of having me" with "empathy". According to Zhu Guangqian, "the state of having me" is the artistic realm in which empathy is involved, while "the state without me" has no transference. He also thinks that empathy i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artistic thinking, primitive thinking and children's thinking. However, when Zhu Guangqian criticizes against Poos and Wang Guowei, he also thinks that empathy is a common feature of artistic thinking, primitive thinking and children's thinking. The frail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gumentation suggest that both the state of self and the state of absence can only be explained by feeling rather than empath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平;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余慧,钱才云;浅谈建筑空间的特性[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6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向伟;论装饰艺术的空间自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胡钟寰;“虚静”的审美机制与中国审美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孙玉石;;朱光潜关于解诗与欣赏思想的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陈凡;;论技术、时间、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艾莲;曾永成;;从对生活的“反映”到文艺创作的“产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谢杨;;马哈福兹小说语言的诗性特点[A];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当代阿拉伯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许隽超;黄仲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滕小松;潜在与显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10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博;悲剧与死亡——论悲剧的美感及死亡意象的审美特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晓玲;论初期白话诗的过渡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7 陈昕;论中国多媒体艺术光盘的艺术特性[D];厦门大学;2001年

8 王岩;现代雕塑与现代建筑的共融[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林磊;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守良,贺慕严,王楚,郑乐民,邵绍源,张祖启,刘兆乾,吴葆刚;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问题——关于人体一种特殊感应机能的调查报告(二)[J];自然杂志;1980年05期

2 王楚,贺慕严,陈守良,郑乐民,邵绍源,张祖启,刘兆乾,吴葆刚,罗林儿;图象显示过程——关于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调查报告(三)[J];自然杂志;1980年06期

3 贺慕严,邵绍源,张祖启,罗林儿,陈守良,王楚,刘兆乾,吴葆刚;再论人体特殊感应机能的普遍性问题[J];自然杂志;1980年09期

4 许淇;;白桦[J];上海文学;1980年02期

5 罗林儿,王楚,贺慕严,张祖启,邵绍源,郑乐民,陈守良;人体特殊感应机能对多层重迭样品的辨认过程[J];自然杂志;1981年04期

6 贺慕严,邵绍源,王楚,曾月英,罗林儿,张祖启,陈守良;色盲儿童运用人体特殊感应机能辨色的初步观察[J];自然杂志;1981年04期

7 Duncan M.Anderson;志强;;他们是科学的监督员吗?——不信人体特异功能的人[J];世界科学;1981年05期

8 ;鲁迅文艺批评的战斗特色[J];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04期

9 马世长;;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J];敦煌研究;1981年01期

10 杨春时;论审美意识[J];求是学刊;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岑国桢;;5~11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郭立强;刘卫东;;环境的制约与回应——临沂大学艺术中心组群建筑设计创作谈[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水晶;三地感应话剧空间[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王希林;解析精神分析性短期焦点治疗[N];健康报;2002年

3 张珂;真情感应 多元语音[N];美术报;2002年

4 曾庆瑞;感应伟大时代 追随民族腾飞[N];文艺报;2002年

5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汤世明;会“传染”的精神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誉;童话写作中的幻想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海军;派生法阅读教学研究与实验[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毛颖蕴;5~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审美移情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小坤;电动汽车感应充电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51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51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d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