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日常生活艺术之维之可能
本文关键词: 现代性 日常生活 理性 艺术 出处:《求索》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生活被"异化"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区分,其理论的建构充满着各种冲突,一方面,日常生活是被批判的对象,因为其自身就无处不在体现着现代理性的机械性,艺术变成了失去内容的形式,其本真的价值被遮蔽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这种被遮蔽的艺术精神有萌发生机的可能,日常生活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空间,它有着不同方向的张力,这就在观念上启示我们可以在被工具理性禁锢着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突破口,恢复被遮蔽的艺术之维。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这对于现代生活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Abstract]:In the modern sense of daily lif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permeates every corner of society, and life is "alienated". The division of daily life space is full of various conflicts. On the one hand, daily life is the object of criticism. Because it itself is everywhere reflects the mechanical nature of modern reason, art has become a form of loss of content, and its true value has been obscur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hidden artistic spirit of daily life has the possibility of sprouting vitality. Daily life is not a uniform space, it has a different direction of tension, which enlightens us in the concept that we can find a breakthrough in our daily life, which is confined b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restore the hidden dimension of art. In reality, this is a very meaningful thing for people in the plight of modern lif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翔;C的故事[J];天涯;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李健;互联网与文学的拓展[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曹萍;;尤金·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一部充满狂欢精神和多重复调的戏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越存;;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践哲学进路[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钱文亮;;道德归罪与阶级符咒:反思近年来的诗歌批评[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林;;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审视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陆扬;;何以批判日常生活[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3 廖志亮;;审美距离的现代性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李社教;谢龙新;;艺术转向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沈斐;;现代性的历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6 陆扬;;列斐伏尔:文学与现代性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杨颖;;解读《圣经》的另一种视角[J];作家;2009年08期
8 王艳秀;;现代性及其背反: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张宇;;重返理性——风险与希望同在: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维度[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张文华;;基督教对现代性发展的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广;;后现代宗教:走向理性与信仰的相对和解(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骆天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否定及其启迪[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7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卫;没有灵魂的现代性[N];美术报;2006年
2 赵嗣胤;回到自己的历史传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高鑫 吴秋雅;现代性的诉求与文化价值的重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李进书;谁将成为现代性的主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吴铭;GNH:现代性道路的多种可能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6 日昌;破碎的笼穴与“流动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唐文明;现代性征服中国:换位透视的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资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4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汪大贺;共鸣与歧异[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爽;现代性中的主体间性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王华岗;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及其现实意义[D];郑州大学;2003年
5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永恒;现代性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大学;2005年
7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8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9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55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5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