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跨文化艺术比较中相应概念内涵的动态考察——以“形式”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02 15:40

  本文选题:形式 切入点:理式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西艺术比较作为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因而,对于西方艺术学核心概念内涵的分析变得异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比较艺术学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弄清中西方相应艺术概念不同层面的内涵,仅静态分析远远不够,还必须对之进行动态考察。"形式"是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含有形而上之"理式"、先验感性范畴以及外在形态等诸内涵,分别可与中国艺术美学传统中之"道"、"神"、"名"、"形"进行比较。同时,在艺术学视域中,它可延伸为艺术形式,如艺术类型及艺术表现手段。总之,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与形式相对应的绝不是"形"或其它某一个概念,而可以落实为一个从"道"、"神"向"名"、"形"往复转化的过程。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the study of art, art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s been widely used.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western art has become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it is not only a methodolog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umenon of Comparative Art. It is far from enough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orresponding artistic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orm" is a key concept in west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It contains metaphysical "theory", transcendental perceptual category and external form. It can be compared with "Tao", "God", "name" and "form"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art aesthetic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ield of art, it can be extended to form of art, such as art types and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hat corresponds to form is not "form" or any other concept, but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ao", "God" to "name" and "form".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涵平;文化相对主义在比较文学中的悖论性处境[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朱志荣;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陈保亚;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赵建永;汤用彤先生所开课程及其教学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周乔建;静照与飞动——论宗白华的艺术哲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周立;试析服装的象征性[J];包装工程;2002年06期

10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农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施旭升;;阴阳与虚实:京剧艺术的辩证法[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9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廖金罗;人类命运的探索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裴国丽;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对语篇构成的影响及翻译[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李英春;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语篇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尹洪兰;太极拳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文记;论竞技体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雁华;诗化人生的现实栖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爱武;宗白华生命美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俞燕;“诗与真”的不倦探索[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红联;;从模仿与真实的关系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赖振寅;意图:本文的理式和心理母体——论意图内在于本文[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彭甫;;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沈亚丹;;跨文化艺术比较中相应概念内涵的动态考察——以“形式”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卫东,熊美;论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孙惠柱;;“摹仿”什么? “表现”什么?——兼论中西艺术与美学的异同问题[J];艺术学界;2009年01期

7 余虹;柏拉图的知识论与西方理性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6期

8 韦琴琴;从柏拉图的文艺功能论说起[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S1期

9 赵宪章;;形式概念的滥觞与本义[J];文学评论;1993年06期

10 凌继尧;普洛丁美学研究的反思[J];文艺研究;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建次;;简析中西两种创作发生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余蕾;柏拉图文艺思想思考[N];文艺报;2004年

2 马淑艳;昆德拉热引发冷思考[N];文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雅靖;柏拉图关于文艺本质的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俊伟;西方文论中诗与真理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0年

4 许心;《易传·系辞》“观物取象”试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7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57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