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本文选题:思维方式 切入点:文艺理论研究 出处:《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当今文艺理论研究盛行的思维方式是空间性的、静态的,它把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分割,所关注的只是现在,以说明和解释现状为满足。这样,就把理论完全工具化、实用化了。而时间性的思维方式把过去、现在、未来看作是一个整体,把现在看作是过去通向未来的中途点,因此,在研究中就要我们既要对现状有深入的分析,又要以历史为参照、以未来为目标,从而赋予理论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使理论在引导和推动文艺的发展和进步方面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国的文艺理论要从目前的境况中有所突破,很有必要来一番思维方式的变革。
[Abstract]:The mode of thinking prevailing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in China today is spatial and static. It divide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d focuses on the present,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is way, the theory is completely instrumentalized. Pragmatism. And the temporal way of thinking regards 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future as a whole, and the present as the halfway point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Therefore, in the study, we need to hav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We should also take history as a reference and the future as our goal, so as to endow theory with a spirit of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so that theory can really play its role in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way of think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中文系;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顺庆,吴兴明;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J];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文艺理论研究的动力和灵魂[J];艺术评论;2011年07期
2 瞿继勇;;唐诗英译中的意象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3 王磊;;王元骧文艺理论方法论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悦笛;;当代需要何种“中国性视觉理论” 以“意派论”的得失为例[J];美苑;2011年04期
5 邓树强;熊元义;;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分歧及理论解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罗昕;;此“境”非彼“境”——谈王国维“境界”与“意境”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7 朱琼;;运用比较文学拓展语文课堂[J];快乐阅读;2011年19期
8 李飞;;《江格尔》与《伊利亚特》史诗题材与母题之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陈凯军;赵迎春;;《Moment in Peking》中的翻译痕迹探析[J];作家;2011年14期
10 周景耀;;超越偏见:“想象”的文学与政治关系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水河;;走向多元对话思维——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思维方式的变革[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衍柱;;相反相成 推陈出新:传统与现代互动的基本规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春青;;谈谈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真实性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5 高楠;;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纠葛[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陈汝春;;对形象思维规律的可贵探索——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7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明忠;;对作家理论的一次孤军深入的探寻——评李丛中、李涓的《作家学》[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9 蔡丰明;;中国元素的本质及其在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独特表达[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马驰;对30年来文艺理论研究现状的一些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丁国旗;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N];文艺报;2010年
4 李健;中国古典文化理论的感悟传统[N];文艺报;2005年
5 胡鹏林;文学观念的两种思维模式[N];文艺报;2006年
6 陈孝英;幽默与构建和谐社会[N];文艺报;2007年
7 王晓峰;20年后重读“散步”[N];辽宁日报;2008年
8 张颖;Art 被更新的时代趣味[N];华夏时报;2008年
9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轰动全国的“黑画”风波[N];经济观察报;2008年
10 赵崇璧;“新世纪文艺学的发展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谢勇;西方美学情感范畴论[D];复旦大学;2005年
3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慧敏;“严肃的游戏”[D];郑州大学;2006年
2 杨健;论主观批评[D];扬州大学;2004年
3 王海燕;艺术家的异常心理和艺术创作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董波;对现代主义设计“民主性”的思辨[D];苏州大学;2001年
5 闫薇;以象尽意[D];山东大学;2006年
6 朱绣慧;艺术思维与人类早期思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立胜;小说翻译创造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聃;论虚静—体道与艺术审美之维[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贝;文艺反映论的拓展与深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雪;象与真——中国艺术审美的真实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1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6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