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像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
本文选题:图像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图像时代,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以往的意识形态通过"不可视"拉开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权力者魅力的获得要经过人们情感的"升华,"以"距离"来凸显其"崇高",以"崇高"来赢得人们的信仰。而在图像时代,意识形态通过"可视"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越是接近大众深层欲望的就能获得越多的支持。图像以它最为感性的面目占据人的心灵,被图像包围的大众在其虚拟"魅影"的笼罩下,丧失了对于真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图像以其感性的客体实现了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
[Abstract]:In the image age,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ideology has undergone essential changes. In the past, ideology opened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rom the audience through "invisible". In the image age, ideology draws close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rom the masses through "sublimation," "distance" to highlight its "sublimation", and "sublime" to win people's belief. The closer you get to the deep desires of the masses, the more support you get. The image occupies the human mind with its most sensual face, and the masses surrounded by the image lose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real world under the shadow of their virtual "Phantom." With its perceptual object, the image realizes the control of the mass ideolog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J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梅向东;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梅向东;“后新时期”—— 一个非历史性的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金民卿;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黄蕴兰;当代精神生态与审美光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8 许晓平;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季广茂;现状·生长·期待——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王德胜;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6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7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小玉;暮色中的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当代都市小说的审美流变(85-)[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小莉;从精英到大众[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7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苏瑾;王家卫电影奇观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莉;碎裂的升腾:“70年代后”作家的文学姿态[D];郑州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君;;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林纾翻译文本的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2 赵颖;;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张力关系研究——以穆旦诗歌翻译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吕月米;;图像时代拟像对传统审美意象的消解[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6期
4 王洪琛;;穿越理论主义的美学写作——评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5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6 黄永健;;艺术精神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7 石晓岩;;从《娇妻》到《娜拉》: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误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8 吴静;;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以《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焦艳;郭美岐;;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刘纪蕙;;符号、展演、症状式阅读:历史的精神分析式探问[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元迈;;文艺与意识形态[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长北;;对图像时代审美消解、文化迷失的反思与批判[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华大学 尹鸿;图像时代的文学[N];文艺报;2001年
2 暨南大学博士生 田春;摄影文学:图像时代文学的一条新路[N];文艺报;2001年
3 马相武;文学不能脱离道德[N];文艺报;2006年
4 许江;影像生存:图像时代的反思[N];解放日报;2004年
5 陆贵山;文艺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6 张杰 马广惠 辛斌 吕俊;跨入新世纪门槛的西方文学与语言学[N];文艺报;2004年
7 吴高泉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跨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胡鹏林;文艺批评的价值与社会主义荣辱观[N];人民日报;2006年
9 胡鹏林;文艺批评的价值论与荣辱观[N];文艺报;2006年
10 严冰;祁志龙:好卖不代表就是商业艺术家[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文育;图像时代的美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5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
本文编号:1589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8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