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关于黑格尔一个美学命题

发布时间:2018-03-09 22:07

  本文选题:黑格尔 切入点:美学 出处:《艺术百家》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凝聚了黑格尔《美学》视阈与叙事的独创性及其价值关怀。该命题的内涵包括:艺术起源于手工艺劳动;艺术技巧与手工艺技能相似同构;"艺术"理应自觉"接近手工业"劳动。该命题是对古希腊排斥手工技能的"模仿"文艺观的颠覆,也蕴含着对近代艺术"糊涂观念"的批判。"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表征了黑格尔所处时代"艺术"与"手工业"疏离的现实,以及黑格尔力图在"美学"领域弥合之的理想。身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时代的马克思受此启发,面对完全丧失"半艺术性"的"异化劳动"现象,提出了旨在使劳动主体和劳动过程都"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理想。
[Abstract]:The proposition "Art is very close to handicraft" condenses the originality and value concern of Hegel's "Aesthetics" horizon and narrative. The connotation of this proposition includes: art originated from handicraft labor; Art skill is similar to handicraft skill; "art" should be consciously "close to handicraft" labor. This proposition is a subversion of the "imitation" literature and art view, which rejected handicraft skills in ancient Greece. The proposition of "art is very close to handicraft" symbolizes the alienation between "art" and "handicraft" in Hegel's time. And the ideal that Hegel tries to heal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Marx in the age of "capitalist machine production" was inspired by this, and fac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ed labor", which completely lost "semi-artistry". The artistic ideal of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make the subject and process of labor "buil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beau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王金龙;生活经验转化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功能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5 李淑言;结构主义对美国文学研究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刘双贵;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J];北方论丛;1999年02期

8 陈延庆;庄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朱庆育;寻求民法的体系方法——以物权追及力理论为个案[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10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av本;;以屈原为例: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问题[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9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10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孙宁;“文气”的生命内涵与美学意蕴[D];西北大学;2002年

4 何鹏翔;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逻辑构架和历史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美钦;写实油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6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吕燕;文学虚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8 余学玉;由理性向非理性过渡的桥梁[D];安徽大学;2002年

9 张晓萍;国家—社会视域下的权利—权力与权利—义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张鑫;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现代性[D];湘潭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晓光;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陆晓光;;《资本论》结构艺术与马克思美学理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娜;;“消亡还是涅i谩薄酆诟穸帐踔战崧鄣谋局蔥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2 徐放鸣;王光利;;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宋雄华;;黑格尔的怪诞观批判[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田源;;浅析西方诗学中多维度的“自由”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高建平;;“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6 汪磊;;艺术:一种自由的思想[J];大家;2011年14期

7 张开焱;;“文学的终结”还是“文学时代的终结”[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陈军;;悲剧创造虚无:尼采悲剧美学思想的创新和局限[J];求索;2011年07期

9 徐慧;黄静;;从形式概念的演变看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10 孙泉明;;理解艺术哲学[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丕显;;对立与互补:马列文论和现代西方思潮[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张跃军;;从《比萨诗章》中汉字的使用看其对中国文化的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伟;;在与希腊寓言的比较中看布依族寓言的魅力[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6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7 顾祖钊;;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二重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陶水平;;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之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江建文;;论文艺的理性本质与情感本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言;柯提斯·卡特:黑格尔和丹托论述艺术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吴子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艺术:“死亡”抑或“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中西造型艺术之“同”[N];解放日报;2006年

4 刘皓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刘悦笛;艺术终结于何处[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宋毅(作者系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诗的疏离与承担[N];文艺报;2004年

7 刘攀桂;探究当代文艺思潮发展的深层动因[N];文艺报;2006年

8 ;中西艺术精神比较(节选)[N];解放日报;2007年

9 莫文斌;正确把握文艺的娱乐功能[N];文艺报;2008年

10 高旭东;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2 何建良;“艺术终结论”批判[D];浙江大学;2008年

3 孙云宽;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5 李旭;从审美假象到神圣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7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仁甫;黑格尔文艺史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卢晓;艺术的终结与转型[D];武汉大学;2005年

3 周江平;艺术走向消亡吗?[D];南昌大学;2007年

4 夏清宇;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观[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t,

本文编号:1590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590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