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

发布时间:2018-03-12 18:43

  本文选题: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切入点:俄国形式主义 出处:《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各种学说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历程。西方文论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当人们忙于对各种西方文论学习、输入和运用时,中国文论界却慢慢失去了自己固有的话语,失去了解决中国当下文论发展问题的能力,也简化了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甚至矛盾丛生的文艺现象。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文论,探讨各种思潮、流派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影响,寻找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话语,如何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着这一初衷,本刊将近30年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各种西方文艺思潮、文论流派加以梳理,系统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陆续介绍到中国的重要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本期的这组文章既有对这些思潮、流派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微观分析。希望这组文章对读者全面掌握这些思潮和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研究现状有所裨益。
[Abstract]:Over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ends and schools of literary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in China. All kinds of theories enter into our discourse system. It takes less than 30 years for us to complete the course of thinking in the West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ll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have greatly expanded our academic horizons. It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great role in liberating the mind and exploring innovation for Chinese theorists, but when people are busy studying, importing and applying variou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community has gradually lost its inherent discourse. It has lost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has also simplified our original rich, complex and even contradictory literary phenomenon. How to evaluat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trends of thought and schools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To find and establish our own criticism paradigm and discourse, and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major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ummed up and considered serious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our journal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ends of thought and schools of literary theory. Systematic study. Russian formalism and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 are importa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ends and literary theory school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succession around 1980s. This issue has a macroscopic grasp of these trends of thought and schools.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group of articles will be helpful for readers to grasp the spread,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se thoughts and school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奎军;“新批评”与小说评点之可比性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陈本益;新批评的文学本质论及其哲学基础[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论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心宇;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马友平;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J];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王一川;本体反思与重建——人类学文艺学论纲[J];当代电影;1987年01期

5 罗小云;从接受到对话——改革开放后美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的复兴[J];当代文坛;2002年06期

6 黄海琴;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3年05期

7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J];当代文坛;2007年04期

8 殷晓芳,任志鹏;仿拟的运作机制及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表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傅书华;历史真实 人的存在 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张隆溪;;作品本体的崇拜——论英美新批评 现代西方文论略览[J];读书;198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3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4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5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6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7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9 佘艳春;中国当代女性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金岭;论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与引进[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锐;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得与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陆正兰;二十世纪诗歌中母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玲姣;精神分析文论视野中的简·奥斯丁[D];湘潭大学;2002年

7 王芳;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8 李莹;论《论语》在英美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2年

9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宋以丰;文学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顺庆,支宇;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支宇;文学结构本体论——论韦勒克的文学本质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支宇,罗淑珍;西方文论在汉语经验中的话语变异──关于韦勒克“内部研究”的辨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4 支宇;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韦勒克文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隆溪;;艺术旗帜上的颜色——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J];读书;1983年08期

2 张隆溪;;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J];读书;1983年11期

3 沈建翌;;布莱希特的“异化”理论溯源及批判[J];戏剧艺术;1985年01期

4 王宁;佛克马、伊布斯的《二十世纪文艺理论》[J];文艺研究;1986年04期

5 潘知水;信息论美学评介[J];哲学动态;1986年04期

6 方珊;俄国形式主义简述[J];哲学动态;1986年09期

7 郭宏安;;批评是一种对话——读托多罗夫的《批评之批评》[J];读书;1986年02期

8 林大中;;文学的纯文学研究——评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J];读书;1986年05期

9 仲文;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方法论特征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7年01期

10 宋大图;评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和形式主义文学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刘英凯;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敬文东;逆着柏拉图艰难地飞升[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2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3 王晓;远离尘嚣的探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5 王一川;全面思索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状况[N];文艺报;2001年

6 黄应全;立场意识[N];文艺报;2001年

7 张智庭;走进“符号学”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毛卓亮;陌生化与玄学派[N];河北日报;2002年

9 唐宏峰;现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收获[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张新科;生产化:21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5 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澄;洛特曼的结构文艺符号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邵晓舟;试论马尔库塞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3 陈涛;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形式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5 张立忠;张恨水小说的市民文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闵亮;翻译、文学操纵与文化身份的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刘小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语境中的新叙事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阳;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刚;文学翻译的诗学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2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02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