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等效与文学翻译归化异化之争
本文选题:文学翻译 切入点:审美等效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翻译腔"和"文化错位"现象均是无视译本读者群而导致的异化或归化过度造成的。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应考量读者接受能力和想象力,弱化译者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以期达到保留异域风情和促成文化融合的理想境界。
[Abstract]:The aesthetic equivalence theor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ntrol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ratio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phenomena of "translation cavity" and "cultural dislocation" are both dissimilation or domestication caused by ignoring the readership of the translation. In order for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to get the aesthetic feeling closest to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text, We should consider the readers' receptive ability and imagination, weaken the translator's individual translation motivation and stereotyped cultural attitude, and maximize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target readers, so as to achieve the ideal state of preserving exotic custom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志杰;动态的读者反应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王东风;;从诗学的角度看被动语态变译的功能亏损——《简·爱》中的一个案例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辜正坤;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李坤;;汉译押韵英语广告的影响因素及翻译策略[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卢志君,龚献静;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张琼;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的制约因素与形象转换[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尹益群;意图、形式与功能——从功能翻译论角度对比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英译[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宋志平,杨颖;从适应性理论看翻译研究的语用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林佩璇;林纾翻译研究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佐文;牛云平;;论认知机制差异对译作解读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肖曼君;论文学翻译中的“走失”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王应云;谭见初;;汉语韵文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4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春华;晚清政治法律著作汉译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2 马近朱;汉译英中文化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龙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平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敏;翻译策略的辩证研究:归化与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贾令仪;人名称谓汉译英中的异化与归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6 曹赛先;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D];湖南大学;2001年
7 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萍萍;[D];浙江大学;2002年
9 付丽;鲁迅、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洋;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欣;;审美等效与文学翻译归化异化之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姜云生;;从一本书的三种译名说起[J];读书;1983年08期
3 袁荻涌;林纾的文学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4年03期
4 姜秋霞,权晓辉,杨芳;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6期
5 刘真彪;试论语用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飘》的中译本实例剖析[J];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魏全凤,冯斗;文学翻译中的创造空间[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7 ;“依视路”杯全国法语文学翻译竞赛获奖名单[J];法语学习;2008年01期
8 司显柱;;谈谈文学语言与文学翻译[J];英语知识;2010年07期
9 袁洪庚;;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10 ;第二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评奖揭晓[J];译林;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邹琦;;图像时代的文学翻译[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赵兰英;我国文学翻译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4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6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8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2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3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6 王燕;社会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7 张瑞玲;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5年
8 张海卿;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费琼娟;文学翻译中形与神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邵爱琴;文学翻译中再创造性叛逆是实现忠实的手段[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4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0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