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中的权力话语纬度
本文选题:文学批评 切入点:文学话语权 出处:《求索》2009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意义构建是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管是从文学本质的演进过程,还是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文学意义的构建最终需要到达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一层次,即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趋向将是借助文本载体,透过作者与读者的意识形态或社会话语权力语境来考察现实社会的政治文化思维。文学批评理论立足于变化着的社会现实,主张通过话语权的分析手法对文本折射出的社会意义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求得对现实社会的深层次体悟,这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观点。然而,在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求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发展,创作了更多的文学经典,使后现代性永远具备现代性之特质,又成了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三点文学批评话语权转向过程中的构建策略。
[Abstract]:Mean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Whether from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essence o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significance ultimately needs to reach the level of readers'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inking of the real society through the author's and readers' ideology or social discourse power con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 text carrier,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hanging social reality. It is the subjective point of post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to advocate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reflected from the tex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ight of speech in order to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nd power discourse, how to seek the new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and how to create more literary classics, so that post-moderni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ity forever.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turn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王丽;;被诅咒的家族——论尤金·奥尼尔家族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李岩;;关于“经典问题”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苗吉友;蒋雪丽;;转变我们认识文学本质的思维方式——几种文学本质观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3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传才;;文学批评理论教材建设的崭新成果[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2 陈璇;许立莺;;《红楼梦》续书研究——以文学批评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王艳冰;;试论朱光潜的文学批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4 蔡梅娟;;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5 蔡梅娟;;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6 陆侃如;牟世金;;刘勰的批奤娭——《文心雕龙》|!介之八[J];山东文学;1962年10期
7 南阳;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切阐解──金德万新著《风在倾听》简评[J];江汉论坛;1994年10期
8 苏亮;;略论《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9 冯陶;;成仿吾文学批评研究述论[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玲;蔡梅娟;;近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建设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马玉蕾;王振华;;类比和概念整合[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杨云;;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改革[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4 陈建真;;《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卢蓉;;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6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杜红;谭鹏;李向日;李飞;胡慧华;杨蕾;;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中药炮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文鑫 中共党员;热望“重估”之后降临一个文学新时代[N];辽宁日报;2011年
2 (美国)W.J.T.米切尔 李平译;理论死了之后?[N];文艺报;2004年
3 蔡育曙;开山之钢“诗言志”[N];云南政协报;2000年
4 斯义宁;世纪之交的文学理论研究[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彭红卫;那一棵淡雅的四季桂花[N];文艺报;2003年
6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李从宝;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胡继洲;新课程下的教学拒绝“约定”[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陶洁;中国人如何编美国文学史[N];光明日报;2003年
9 李国华;走出当前文学批评学的“误区”[N];文艺报;2002年
10 赵慧平;开展文学批评哲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4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8 刘千里;情报信号意义构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颖;与时俱进的批评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华君;魏晋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自然”思想[D];兰州大学;2012年
3 孔繁冬;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田薇;论“80后”文学中的逆反色彩[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红艳;中西时间意义构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敬;汉字构型与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徐芬;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继英;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英语委婉语的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邝玉坤;试探反事实条件句的意义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牛文军;情感的肌体和理性的因子[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5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1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