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以头偿目”与“踌躇之路”——鲁迅与卡夫卡话语世界比较

发布时间:2018-03-17 09:57

  本文选题:在场 切入点:延宕 出处:《学术月刊》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鲁迅与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中,"但是"、"然而"等反意连词的使用都极为频繁,这种表达上的特点与克尔凯郭尔的"反思性的悲伤"的概念深为契合。不同的是,鲁迅的话语世界有着血气充盈的"在场"感,显得血性十足,迅疾、直接、凝聚,同时也存在着高度悖论化的倾向;而卡夫卡的话语世界却是一派简洁而又神秘的"延宕"感。这种话语风格的不同源于两人价值观选择上的歧出,"以头偿目"与"踌躇之路"是对这两种价值观的最好概括。所谓"以头偿目",是指鲁迅拒绝接受任何虚设的价值高标("上帝"之类),执著于现在,把自我的生命本身作为自己反抗绝望与虚无的养料;所谓"踌躇之路",是指卡夫卡拒绝了走向信仰的行动尝试,在写作中高度抽离具体的历史感,留连于令人惊异的细致描写,努力将绝望感本身延宕成为异样的文本世界。
[Abstract]:In the discourse world of Lu Xun and Kafka, the negative conjunctions such as "but", "however" and "however" are used very frequently. This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 is consistent with Kierkegaard's concept of "reflective sadness". Lu Xun's discourse world has the feeling of "presence", which is full of blood, appears bloody, swift, direct and condensed, and also has the tendency of highly paradoxical. However, Kafka's discourse world is a simple and mysterious sense of "delay". The difference in the style of utterance originates from the difference in the choice of values between the two people. It is best to generalize. The so-called "head compensation" means Lu Xun refuses to accept any false high value mark ("God" and so on) and insists on the present. Take the life of the self itself as the nourishment of one's own resistance to despair and nothingness; the so-called "path of hesitation" refers to Kafka's rejection of an attempt to move towards faith, the high degree of withdrawal from the specific sense of history in his writing,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n amazing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Try to delay the sense of despair itself into a strange world of text.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战洋;从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看当代鲁迅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靳丛林;;竹内好的《鲁迅》与李长之的《鲁迅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杜贵晨;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以《狂人日记》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白草;;重读《一件小事》[J];朔方;2006年Z1期

5 谭君强;论叙事作品中“视点”的意识形态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6期

6 汪树东;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J];学术探索;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复旦大学;2005年

2 魏家文;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武汉大学;2005年

3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4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分份;论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温立新;鲁迅杂文文学接受刍议[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晓丽;鲁迅与沈从文启蒙功用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孔庆林;李长之文学批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6 闻兵;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萌;理性言说与心魂浮沉:茅盾散文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黎保荣;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杂文及其启蒙含蕴[D];华侨大学;2006年

9 徐泽;竹内好的鲁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储炼;论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彭家煌小说创作[D];湘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范玉刚;技术关联世界中的摄影文学[N];文艺报;2001年



本文编号:1624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24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