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图像转向——以米歇尔为中心
本文选题:视觉文化 切入点:图像转向 出处:《社会科学家》2011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视觉文化在二十世纪末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W.J.T.米歇尔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视觉文化应当"去学科化"或成为解构学科的行动,他因最早提出"图像转向"而闻名世界,认为这种转向正在人文学科及公共领域内发生,是继语言学转向后的方法论转向,并将其图像理论应用于"展示观看"的教学实践。
[Abstract]:Visual cultur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at the end of twentieth Century, caused a multidisciplinary attention of scholars.W.J.T. Michel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visual culture, the visual culture that he should "discipline" or become subject deconstruction action, he was first put forward the "pictorial turn" is known around the world, think this shift is the humanities and the public domain, is the method of linguistic turn on the turn, and the image theory appli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watching the show."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杨寿堪;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储昭华;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再认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金玉;;漫谈城市光文化与夜晚经济的创新实践——《鼓浪屿—圣岛之光》文化创意设计构想[A];2007年中国(厦门)LED照明与装饰论坛暨城市夜景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张新佳;吴卫;;长沙火宫殿“火”文化考析[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8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浅论文学艺术的真实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4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5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6 谢学敏;深层修辞的内部特性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琴;历史叙事中的个人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
本文编号:1634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3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