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变异学审视平行研究的理论缺陷

发布时间:2018-03-20 03:17

  本文选题:变异学 切入点:平行研究 出处:《求索》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解决了比较文学的一些理论难题,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理论困惑。文章从文学变异学的角度对平行研究的缺陷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它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西方中心与东方主义;(二)普世真理与异质文明;(三)X+Y的困境。而其困惑的症结所在就是平行研究现有范式中异质性研究的缺席,这急切需要变异学研究的切实展开。
[Abstract]:Parallel stud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emergence has solve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owever, it also has theoretical puzzl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fects of paralle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variation.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its shortcomings in three aspects: (1) Western center and Orientalism (2) the dilemma of universal truth and heterogeneous civilization. The crux of its puzzlement lies in the absence of heterogeneity research in the existing paradigms of parallel research.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tation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WW004)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胡鹏林;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3 曹顺庆,支宇;在对话中建设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论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4 曹顺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笔谈——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J];文学评论;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赵小琪;;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曹顺庆;中西诗学对话:现实与前景[J];当代文坛;1990年06期

2 肖薇,支宇;从“知识学”高度再论中国文论的“失语”与“重建”——兼及所谓“后殖民主义”批评论者[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6期

3 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J];文学评论;1999年04期

4 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年02期

5 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6 严绍t,

本文编号:1637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37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