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

发布时间:2018-03-20 05:25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切入点:理论 出处:《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姚文放先生《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一文的细读可以发现:文学理论的历史性描述,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条件,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中隐藏着多处逻辑错误;文学理论变局的出发点,作品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文学理论研究的政治性,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存在悖论。破解此悖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摆脱二元对立式的定向思维;文学理论变革的机理应从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三个维度上的转变着手;文学理论可被视为一种"商品"化的理论等价物;发掘文化研究跨学科"操作性"与传统文学理论"普适性"二者的统一本质。
[Abstract]:Through the careful reading of Yao Wenfang's essay "from Literary Theory to Theory: a study of the Deep 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recent past",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historical description of literary theory has become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here are many logic errors hidde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y,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theory cha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text,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There are four paradox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he basic outlet for solving this paradox lies in: getting rid of the dual opposite oriented thinking fundamentally, the mechanism of literary theory refor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literary theory can be regarded as a theoretical equivalent of "commodity"; and the unified essence of cross-disciplinary "operability" of cultural research and "universalit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is explored.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2 谢冠华;网际交往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思考[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3 王凤才;后现代哲学及其基本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漆思;全球化与现代性的转向及其重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5 陈志刚;交往理性思想:批判与乌托邦[J];教学与研究;2004年11期

6 吴东;现代性与文学价值取向的分化性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7 吴开明;技术发展的前景——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的辩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4期

8 王凤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J];理论学刊;2003年05期

9 吴东;论现代性条件下文学价值多样性多元共处互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10 王金胜,刘传华;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2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张向东;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5年

8 唐丽芳;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闯晓燕;文化合理化与文化大众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昌树;交往理性视阈中的文化构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顾习龙;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4年

4 李小辉;重建现代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江振峰;关于现代性在中国命运的哲学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6 周少四;报纸娱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弋岚;席勒美学理想与日常生活审美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9 高锋;生存还是死亡[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翠松;哈贝马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高小康;理论过剩与经验匮乏[J];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2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吴昭;;简析尼采悲剧美学背后深刻的悖论[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5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刘福珍;;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7 金博雅;;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目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8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9 江马益;;他性:文论范式转换的动力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10 王金龙;;试论文学概论之研究——以龚鹏程《文学散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奋然;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N];文艺报;2001年

2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3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4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7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9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石一宁;为文学理论“难题”寻“新解”[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江涛;对立统一:埃兹拉·庞德理论中的悖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2 陈静;存在的悖论[D];西北大学;2003年

3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华东;诗意言说:透射幽暗的亮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毕丽静;技术时代的艺术之思[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7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37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