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尔良报导——陈述:双年展
本文选题:新奥尔良 切入点:艺术家 出处:《世界美术》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展望·1"(PROSPECT.1)被宣传为美国最盛大的国际双年展,由经验丰富的策展人丹·卡梅伦主持,作为系列展的首次亮相,把众多艺术家和各式废物利用的项目带到了新奥尔良这座受尽折磨的城市。
[Abstract]:Prospec T.1) is being touted as the largest international biennale in the United States, hosted by experienced curator Dan Camer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eries. Many artists and various waste projects were brought to New Orleans, a tormented city.
【分类号】:J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杭春晓;;信仰的空间——2006新加坡双年展艺术总监南条史生访谈录[J];东方艺术;2006年17期
2 管怀宾;;集装箱中的艺术双年展[J];画刊;2007年12期
3 吉安卡洛·波利蒂;海伦娜·孔塔瓦;戴伟平;戴章伦;;第四届布拉格双年展主题阐释及框架[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年06期
4 彼得·普拉根斯;吕旭峰;;2010惠特尼双年展[J];世界美术;2010年04期
5 ;2011威尼斯双年展埃及代表艺术家艾哈迈德去世[J];东方艺术;2011年09期
6 吴梦;;成都双年展[J];大美术;2005年09期
7 卢迎华;刘潇;李佳;;威尼斯双年展圆桌谈[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8 蔡影茜;;今天,谁还相信什么?——第十一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年10期
9 ;2009年第一届北京798双年展 主题:“社群”[J];中国拍卖;2009年08期
10 索尼亚·康帕奥拉;石八平;;从新加坡到光州——日益崛起的亚洲艺术双年展[J];东方艺术;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光荣;;闻一多的艺术家气质及其兼政经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2 ;双年展:聚焦三大“争议建筑”[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3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夏昭炎;;艺术和艺术家的“头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5 沈宝基;;沈宝基诗论二则[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蓝庆伟;;批评的演进——中国早期当代艺术批评家的转向[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郭连文;;艺海无崖、艺海无边[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9 费省;;唐代艺术家籍贯的地理分布[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10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深圳“水墨联合国”三天后升旗[N];深圳商报;2006年
2 刘芳;新奥尔良重建,中国企业受邀入席[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王溱;“卡特里娜”引出的思索[N];青岛日报;2005年
4 ;新奥尔良在下一个卡特里娜到来之前(上)[N];网络世界;2006年
5 本报记者 由珊珊 李盛;美利坚:新奥尔良颤立风中[N];南方周末;2005年
6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邹德浩;劫后新奥尔良[N];人民日报;2006年
7 张代蕾;美国新奥尔良“空城计”,高速公路均变单行道[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重建城市,也重建生活[N];网络世界;2006年
9 ;美国涌动史上第二次黑人“大迁徒”[N];东方早报;2005年
10 鲍博;新奥尔良:卡特里娜的深刻教训[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飞;进入主流[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3 孙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6 Courtney A. Hogarth(山孩子);忆之根,,梦之技[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7 邹操;后现代主义艺术观[D];吉林大学;2008年
8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顾跃;常玉艺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10 梅萍;英国创意阶层形成和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粹;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运作机制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2 陈萌萌;温和的革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李云霞;“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4 王健;第75届惠特尼双年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5 唐箐檐;心灵“补偿”[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张建涌;我这样描绘了自己[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郭蕾蕾;复述的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8 王子骄;用描绘超越情感[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吴高岚;从女性绘画到女性主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10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的艺术家与民间赞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42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