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阐释的实践存在论观照——兼及文学与政治关系重构的可能理路
本文选题:实践存在论 切入点:文学本质 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本质阐释固守认识论思维模式,无论是对文学基础理论的建构还是对文学实践的指导,都面临着难以将问题向纵深处进一步推进的尴尬。从实践存在论视域观照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则文艺审美活动既非对现实的单纯模仿,也非抽象的语符功能显现,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以此为基础重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将文学从服膺于政治的"从属论"或去政治化的"审美自治论"中解放出来,而且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本体论的人文关怀向度出发,赋予文学以必然与应然的政治审美想象和超越维度。
[Abstract]: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s explained by adhering to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epistemology, whether i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literature or the guidance of literary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ontology, literary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are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existence,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neither a mere imitation of reality nor an abstract function of talisman. On this basis, revie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will not only help liberate literature from the subordination of politics or the depoliticization of aesthetic autonomy. Moreover, it can give literature the political aesthetic imagination and transcendence dimension of necessity and necessity from the angle of humanistic care of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ractice.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文学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问题研究”(编号:12AZD009) 陕西省社会学科基金项目“文学与政治关系言说的当代中国图景与学理批判”(编号:13J17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学理批评和当下建构”(编号:SK2013036)
【分类号】:I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玉刚;;文学本体论思潮的反思及其可能的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2 王元骧;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李凤莲;;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及其本质蕴涵[J];求索;2008年04期
4 朱立元,刘泽民;“实践”范畴的再解读[J];人文杂志;2005年05期
5 朱立元;;简论实践存在论美学[J];人文杂志;2006年03期
6 朱志荣;;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文学前沿;1999年01期
8 万水;;近年来文艺学有关“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讨论综述[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9 赖大仁;;当代文论:危机及其应对[J];学术月刊;2007年09期
10 俞吾金;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兼答杨学功先生[J];哲学研究;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元;路程;;新时期朱光潜美学思想中实践观念的发展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莹;《白鲸》意蕴层次剖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李勇;;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论文艺学学科体系中的教学目标设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瑞娥,陈德用;浅谈《红楼梦》判词的英译文对意象的处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方国武;;《淮南子》文艺理想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刘晓华;;短信写作的文化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8 宣琦;;葱绿配桃红——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象征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刘玉舒;;图像文化时代下的传统阅读的生存境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刘洁琳;王维维;;穿越时空的“共名”——试论“阿Q形象”的永恒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马建高;;在“通俗”与“高雅”之间——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名人写书热”现象探讨[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满铭;;三一理论与作文评改[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3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凌玉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钱中文;;三十年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陈士部;;实践美学的新变:新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中国化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吴时红;实践论美学在中国[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翟乃海;哈罗德·布鲁姆诗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勇军;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s,
本文编号:1644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