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期被误用的文学理论概念——论文学本质不应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切入点:文学本质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理论将文学本质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不准确、不科学的。造成这种状况并延续至今,与早期经典著作翻译上发生的误译有关。多年来,文学理论上讲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实指的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这可以从译文的前后对照中得到证明。"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是两个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不应混用。从唯物史观考察,只能说文学是一种可以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这一点,从西方文论史资料和国外文学理论教材中也可以分析出来。只有恢复文学本质是审美意识形式的界定,才能真正焕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
[Abstract]:Literary theory directly defines literary essence as "social ideology", which is inaccurate and unscientific. Literature in theory is a kind of "ideology", which actually refers to a "form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form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ideology" are two different forms. There is also a concept of conn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can only be said that literature is a form of aesthetic social consciousness with ideology. Only by restoring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rm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an we truly coruscate the vitality of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陈文忠;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张文东;重申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7 曾志平;传统儿歌魅力探源[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万书辉;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陈昌曙;实现信息化需要有观念的更新——兼论产业意识的特点和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周桂君;;注视:约翰·济慈的莎评范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黄凤祝;刘丽荣;;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本雅明的政治哲学[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双林;;门罗主义与清末国家民族认同[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肖剑南;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郝庆云;17至20世纪赫哲与那乃社会文化变迁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蔡元;主体意识的生成与扩张[D];吉林大学;2005年
8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志军;历史的中间物——1925—1930年间中国革命小说的描述和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蔡恒剑;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8 邢斌;“异乡”母题与“元历史”想象——论冯至现代期的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维妍;主体性音乐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谭好哲;论文艺意识形态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潘必新;;意识形态与艺术的特征——兼与栾昌大、董学文同志商榷[J];文学评论;1990年06期
4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内海忠治 ,刘介人 ,刘耀武;日本战后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伊藤整的文学理论[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2 林宝全;略评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刘广发;陆机及其《文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王光祖;既不是补课 也无法替代——也谈写作课的目的任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卫建林;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几个问题[J];文艺研究;1980年05期
6 张连第;张戒和《岁寒堂诗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6期
7 钟敬文 ,王松 ,朱宜初 ,吴德辉 ,杨知勇 ,李景江 ,李子贤 ,黄惠q;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民间文艺学[J];思想战线;1980年05期
8 童鹰;试论《灵宪》的朴素自然辩证法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3期
9 陈忠;关于“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唯一的源泉”命题的探讨[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3期
10 温承德;帕多瓦大学举行“诙谐:语言和技巧”学术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杰;;走向新世纪,探索新方法(代序)[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张清华;;韩愈的文气说[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林伯谦;;韩愈文学理论与佛法行持之研究[A];唐代文学研究(第六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4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饶龙隼;;传统文论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黄书泉;;不朽的“时文”——重读别林斯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黄裳裳;;论文学的日常性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之;域外文学为何影响了我们[N];北京日报;2000年
2 晓沿;给文学加一点科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省澜;沙龙里讨论先锋性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王文戈;如何读文学?[N];光明日报;2000年
5 张彦哲(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师范院校《文学概论》课程教材建设刍议[N];光明日报;2000年
6 周翠萍;别开生面的人文素质教材[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吴江;探讨新世纪文学理论研究走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研究分析部;风平市淡 竞争乏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王宁;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和文学理论[N];文汇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俞小石;中国文学理论正走向世界[N];文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启良;论七月派小说创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江中柱;北朝文人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欧明俊;现代小品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乔建;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晏红;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D];四川大学;2003年
8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9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10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震;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反思与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崔秀霞;从“性灵”到“尊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左其福;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D];湘潭大学;2001年
5 刘玉红;美国南方哥特短篇小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锐;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得与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冬梅;话语变异与文学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冯冠军;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象”[D];新疆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44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