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理雅各英译《孟子》看散文风格的传译

发布时间:2021-03-09 20:19
  散文风格翻译是文学风格翻译的一部分。在文学风格可译性这个问题上, 人们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学风格可译,其主要代表是亚历山 大·泰特勒、尤金·奈达及刘重德。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 异,因此文学风格是不可译的。 笔者认为,就散文风格而言,如果将风格看作一个整体,散文风格是可译 的,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此论点,本论文中举出了若干理由。其中, 散文风格可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汉语言之间有着相似性,这从语音、词汇、 句法三个层面得到了论述;此外,英汉两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又使得散文风格的 传译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散文风格的可译性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本文以刘重德的翻译原则“切”为依据,以中 国古典名著《孟子》及理雅各的英译本为样例,将原文与译文进行系统、全面 的对比分析论证。这里选择“切”的原则是:一,亚历山大·泰特勒的“译文 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一致”,,以及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都太理想, 太完美而难以达到其要求;二,严复的原则“雅”所适用的范围太窄,它显然 不适合非正式或口语化散文的翻译。三,“切”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因此, 笔者选用“切”这一原则作为评论散文风格翻译的标准。 总的来说,《孟子》的风格是正式而且雄辩的。这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 句法三个层面。 在语音层,原文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平衡对称及押韵两方面。节 奏的平衡对称指的是在节奏的运用上,前后两三句,或一个句子内的两、三个 成分平衡对称。《孟子》中有许多句子节奏平衡对称,理雅各都进行了很好的 传译。此外,《孟子》中也有不少押韵词,这使其语音优美,朗朗上口,因而 更能打动读者。 在词汇层,《孟子》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单个动词及比喻等的运用上。 由于单个动词简洁凝炼,因而它们常能表现正式而雄辩的语言风格。此外,《孟 子》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喻明事理。这些生动优美的比喻可使其说理由抽 象复杂变得简单明了,因而很有说服力。 在句法层,其风格特征则表现在句长及其结构、简略句、否定句、倒装句、 引喻、对偶、顶真、排比、反复、设问句、渐进和突降等方面。首先,《盂子》 中有许多长句及复杂句,它们充分体现了其正式的风格特征。其次,书中常在 篇尾用简略句、否定句及设问勾结句,使其论证雄辩论有力。再次,大量运用 典故也可使其论述更有说服力。《盂子》从《诗经》中共引用30次,从《书》 中引用20次,并从其它许多书中引经据典,这使其说理更加雄辩有力。此外, 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顶真、对比、反复、渐进和突降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运 用。 对于这些风格特征,理雅各都忠实而姻熟地进行了传译。然而,由于英汉 语言在以上三个层次都存在差异,因而理雅各对孟子风格的传译有着一定的局 限性,这可由从原文及译文中选出的样例得到证明。 理雅各在翻译《孟子》时主要采用了直译法,但在必要时也使用补充、意 译及转换等方法使译文清楚明白。根据刘重德的翻译原则“切”,理雅各英译 的《孟子》在风格上切合于原文,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从而证实了“散文风 格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一论点是正确可行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046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n English
Abstract in Chinese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heories about the Transfer of Prose Style
    2.1 The Definition of Style
    2.2 The Definition of Prose
    2.3 The Features of Prose Style
    2.4 The Question of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rose Style
        2.4.1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rose Style
        2.4.2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Prose Style
        2.4.3 The Limited Translatability of Prose Style
            2.4.3.1 The Principle of Prose style Translation
            2.4.3.2 Methods of Prose Styl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Mencius
    3.1 Mencius' Life
    3.2 Mencius the book
        3.2.1 The Origin of Mencius
        3.2.2 The Content of Mencius
        3.2.3 The Style of Mencius
    3.3 James Legge and his English Version of Mencius
Chapter Four Stylistic Studie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of Mencius
    4.1 Phonological Level
        4.1.1 The Balance of Rhythm
        4.1.2 Rhymed Words
    4.2 Lexical Level
        4.2.1 Single Verbs
        4.2.2 Connectives Indicating Concession and Transition
        4.2.3 Connectives Indicating Reason and Effect
        4.2.4 Metaphors
    4.3 Syntactic Level
        4.3.1 Sentence Length and Structure
        4.3.2 Elliptical Sentences
        4.3.3 Negative Sentences
        4.3.4 Subjunctive Clauses Indicating Condition
        4.3.5 Inverted Sentences
        4.3.6 Emphatic Constructions
        4.3.7 Allusions
        4.3.8 Antithesis
        4.3.9 Anadiplosis
        4.3.10 Parallelism and Repetition
        4.3.11 Rhetorical Questions
        4.3.12 Climax and Anticlimax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颖育;;百年《孟子》英译研究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单平;《孟子》三种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春;目的论视角下的理雅各《孟子》英译本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71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71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