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讯
本文选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切入点:当代文学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摘要】:正2010年10月22日—25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主办的"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学者与会。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形式在文学研究中的向度、作用及限度。与会大多数学
[Abstract]:From October 22 to 25, 2010,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terature and form and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were held in Nanjing,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Nearly 200 scholars from Fudan University, Duke University, Queensla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Australia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ttended the meeting. The following issues were discussed. First, the direction of form in literary research. Function and limitation.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分类号】:I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晴;;论文学休闲性的时代演变与价值提升[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周保欣;;“文学性”的审美道德位移与悖谬[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3 陆涛;;赵宪章教授的形式美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王卿;;试比较余华与卡夫卡的写作[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光召;;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黄永林;;“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致辞[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饶龙隼;;传统文论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年会暨“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学的当代性”学术研讨会纪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断裂与延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符号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张兴成;市场条件下的当代文学[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周玉宁;“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举行[N];文艺报;200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供稿,,桂琳整理;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5 毛天祥;文学不能忽略现实[N];人民政协报;2007年
6 ;人文社会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专家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N];文艺报;2004年
8 杨匡汉;面对“新世纪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闻毅;当代文学更贴近生活[N];文汇报;2005年
10 张学昕;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N];今日信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红梅;梁贵子与池莉婚姻爱情小说比较[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旭燕;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红梅;池莉与梁贵子小说中“烦恼”主题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5年
3 章榕榕;欲望的狂欢之舞[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映冰;关于新时期文艺学研究的若干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董晶晶;论译者文化身份对葛浩文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杨柳;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思想探微[D];安徽大学;2011年
8 李琦;丑·审丑·丑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5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7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