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族群对话:中国比较文学的双重路径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 切入点:多民族国家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4期
【摘要】:比较文学自上世纪初由西方引进以来,对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中原汉文化中心观念的束缚,国内学者大多忽视了作为多民族共同体之中国的内部文学及文化多样性。本文从跨族群对话角度对此加以论述,力图阐释和凸显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双重路径,即同步构成的"中外之比"与"夷夏之比"。前者注重"跨国际",后者强调"跨族群"。
[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the west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it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research of modern China.However, for a long time,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entral Plains Chinese cultural center, mos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neglected the inter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f China as a multi-ethnic commun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ethnic dialogu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and highlight the dual path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that is, the "ratio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ratio of Yi Xia".The former emphasizes cross-international, while the latter emphasizes cross-ethnic group.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重大项目《表述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项目号:Sskqy201119) 四川省重点项目《“跨文化认同”:多民族国家身份问题的比较研究》(项目批号:SC10A013)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庆机;;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2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秋敏 ,陈郁;强化跨学科、跨时代研究——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侧记[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4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5 吴家荣;刘萍;;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1期
6 乐黛云;;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7 袁丽梅;;纵横与跨越——张旭新著《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8 史静怡;;比较文学定义之争再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殊颖;;贵州省比较文学学会在我校召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兰州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简介[J];新学术;200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8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张铁夫;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2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月宁;论翻译文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有效性[D];中山大学;2010年
4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5 金兰;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敏;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梁旭;《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聪;《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10 姜淼;中韩90年代女性作家创作意识比较论[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8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8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