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语境探微——兼谈其在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本文选题:冯梦龙 切入点:情教观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Abstract]:Feng Menglong's thought of "emotion education" has its special context.In seeking the universal humanistic care for saving the world, Feng Menglong did not agree with the "heretical study" of "seeking cleanliness from widowhood", nor with Song Ming's ethical practice view of "doing things from reason" and "reason as the norm of emotion" i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Neo-Confucianism of Song Ming.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negate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erfect state of "emotion" in the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of "main emotion".In Feng Menglong's view, "born in love", "emotion is the dimension of reason", only with "emotion" as the basis, carefully treat others "feeling", "feeling", "reason" compatible, can ultimately realize the humanistic care of saving the world.From the pre-Qin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reason" shows that Feng Menglong's thought construction of "emotion education" not only embodie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emotion" which has long been cut off, but also corrects the ethical practice view of "reason as the norm of emotion".The positive corre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 which has been divided for a long time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shows signs of fusion in the new era.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葳,郭群一;冯梦龙评纂本《太平广记钞》初探[J];社会科学;1980年05期
2 联抗;从“琴台”说到“古琴”[J];人民音乐;1980年10期
3 谢天振;漫谈比较文学[J];译林;1980年03期
4 夏写时;;吴江派戏曲理论初探[J];学术月刊;1980年08期
5 王先霈;;读明清话本集序文札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6 杨明洁;;《杜十娘》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7 袁行云;;冯梦龙《三言》新证——记明刊《小说》(五种)残本[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1期
8 王毅;李玉的生平及其剧作的艺术特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顾之京;试谈我国古代笑话的思想和艺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佩;吴江派包括哪些成员?[J];上海戏剧;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新文;;反用矛盾律[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2 吴之惃;;马士英禅隐青云圃道院考[A];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赵毅;赵轶峰;;悍妻现象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4 周均美;;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5 莫钊成;;读书札记二篇[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刘铁峰;;从明代小说看明代城市手工艺制作的水平及其商业化[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汪健萍;梁仁志;;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旧我;被唱成恶人的法海[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胡平;冯骥才又写奇人奇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胡平;奇人奇书[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4 陈平原;金瓶梅(二)[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刘晓鸥;俗世奇人的魅力[N];文学报;2000年
6 曹 芊;明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高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王树培;我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的人——冯梦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8 刘德范;苏三故事传千载[N];中国老年报;2001年
9 孟繁仁;《白蛇传》故事新探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苏迅;冯梦龙·《挂枝儿》·《山歌》[N];团结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召明;晚明苏州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定宝;凌o鄢跹芯縖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5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6 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树声;《三言》、《二柏》「偷情」故事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孙鹏飞;冯梦龙“三言”小说的吴语成分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刘海;冯梦龙编辑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李志梅;唐寅与“三笑故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岚;重负之下的创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凤;《欢喜冤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媛婷;从“三言”看冯梦龙思想的复杂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小龙;冯梦龙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肖燕芳;《山歌》中私情歌谣的女性意识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罗荣;“三言”中的人物形象系列及其文化内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88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8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