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的犹太文学译介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16:44

  本文选题:犹太文学 切入点:文学翻译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文章回顾了中外学者在何谓犹太文学这一问题上所持有的主要观点,指出作家的犹太身份和犹太体验是界定犹太文学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同时,从使用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和使用非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两方面考察犹太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犹太文学研究与隶属于各国别文学的犹太文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似乎过于分明,多数从事国别文学中的犹太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犹太学界缺乏交流。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viewpoints held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Jewish litera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Jewish identity and the Jewish experience of writers are indispensable factors in defining Jewish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Jewish literature in China are studied from two aspects: Jewish literature in Jewish language and Jewish literature in non-Jewish language.It is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Jewish literature studies in general and Jewish literature studies in various countries seems to be too clear.Most scholars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Jewish literature in national literature lack communication with Chinese Jewish scholar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206.7;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志清;;现代希伯来文学在中国[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晓云;从犹太经典看犹太人先进的生育、饮食和教育观[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2 李薇;旅华犹太侨民间的贝特·丁仲裁制度[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3 张淑清;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4 王克冬;;颠覆与重建——论《奥美罗斯》对加勒比文化身份的确认[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倪春艳;;从《秀拉》看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J];大家;2010年12期

6 杨曼苏;苏以关系发展的历程[J];俄罗斯研究;2004年01期

7 肖文超;;犹太民族基金:起源、形成与影响[J];国际论坛;2010年03期

8 杜永彬;;美国犹太人的西藏观和对“西藏问题”的态度[J];中国藏学;2011年S2期

9 赵阳;;近代波兰犹太社区的形成与基本特点[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10 杨彦君;;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经济文化活动及其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倩红;;犹太住棚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陆建德;卢雯;;受压迫的人也需要聆听[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沈艳燕;;《伯格的女儿》中的身份叙事[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信仰与理性的汇融——斐洛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3 罗衡林;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生存状况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5 陈敏华;冷战后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倩;大卫·杰弗里的圣经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杨明光;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政策[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孙克昱;《成唯识论》的析恶新视域[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2 刘玉凤;以色列经济现代化模式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艳;美国犹太裔小说家创作中的犹太意识之演进[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春英;[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俊;现代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哈西德派)再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颖;六日战争后以色列耶路撒冷统治政策研究(1967-1992)[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杜红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关系中的苏联犹太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华威;当代中国以色列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赵怡;找回“凝视”的权力[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李光;以色列基布兹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犹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挣扎中孤独的犹太人[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2 杨青;;索尔·贝娄小说的异化主题[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3 旭阳;;宗教围绕下的以色列[J];科学大观园;2011年16期

4 张倩红;;为犹太学爱好者荐书[J];博览群书;2011年08期

5 王g;;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跨文化写作[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高婷;;犹太性的传承与超越——以辛格和罗斯为例[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7 王志刚;;犹太文化为何独特[J];博览群书;2011年08期

8 王石;;“哭墙”下与上帝对话[J];人人健康;2011年14期

9 刘建徽;;在流散中重构本土文化[J];博览群书;2011年08期

10 宋陶立;汤彩霞;;犹太民族的教育传统[J];博览群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范森;;从《圣经》看《雨王亨德森》的犹太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晓丹;;浅析犹太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王健;潘光;;上海犹太人与抗日战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贝贝;;无法抛弃也不能抛弃的过去——《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的文化内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郑丽;;《受害者》:谁是受害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倩红;;犹太住棚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宇皓;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中独自穿行[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朱洪军;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钟志清;现代希伯来文学:爱与黑暗之间的旅行[N];文汇报;2007年

4 董鸿宾;我眼中的以色列士兵[N];解放军报;2000年

5 王杨;来自另一个古老民族的声音和身影[N];文艺报;2007年

6 刘晓航;多难民族的无私馈赠[N];长江日报;2005年

7 张志鹏;宗教在文学创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徐贲;为黑夜作见证[N];南方周末;2007年

9 钟志清;阿摩司·奥兹以写作寻求心灵宁静[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银平;希尔施犹太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傅晓微;艾·巴·辛格创作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孙家宝;盖格尔犹太教改革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曾艳钰;走向后现代文化多元主义:从罗思和里德看美国犹太、黑人文学的新趋向[D];厦门大学;2001年

7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林国明;犹太人社团与以色列对德国的战争索赔[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蓉;困顿中的涅i肹D];苏州大学;2006年

2 邓竹;冲突与融合[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镔;《赫索格》的世界与当代西方的文化困境[D];吉林大学;2007年

4 韩玉群;“人人都是犹太人”——《店员》的主题剖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王玉洁;终极的游移[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苏莹莹;流浪汉的精神探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铭;拯救与被拯救——浅析马拉穆德的小说《店员》[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吴晓玲;卡夫卡悖论式人格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丽;试论犹太人的安息日[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沈喜彭;10~12世纪的西班牙犹太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6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96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e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