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学本体论何为
本文选题:文化研究 切入点:文学本体论 出处:《人文杂志》2009年06期
【摘要】:文学本体论何为的追问意味着在后语境中为文学研究植根,守护文学和人生的价值之维。因"本体论的空场"导致文学研究难以穿透浮躁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甚至出现某些概念的模糊和丧失阐释的有效性,并在本根上难以形成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文学认识论和文学本体论各有自己的问题域和研究范式,在价值上并无高下之分。在返回的步伐中,经典是重构文学本体论的思想资源;在向前的步伐中,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是文学本体论重构的逻辑起点。
[Abstract]:The pursuit of literary ontology means that literary studies are rooted in the post-context and guard the value dimension of literature and life. Because of the empty field of ontology, literary studies can hardly penetrate the impetuous social and literary reality. Even the ambiguity of some concepts and the loss of the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Chinese school" in literary studies on this basis. Literary epistemology and literary ontology each have their own problem areas and research paradigms. In the step of return, the classic is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 of reconstructing literary ontology, and in the forward step, transcending metaphysical thinking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ontology re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中央党校文史部;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纲[J];文学评论;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齐钢;论当代中国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变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刘砚议;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J];当代传播;2004年03期
4 蒋洪池;从混沌理论看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和“无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5 唐永芳;;浅谈我国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思考[J];大学时代(B版);2006年03期
6 张春林;;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马聪敏;;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2期
8 王晓;;走出困境:法律论证的认识论再思考[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9 陈建平;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后现代性解读述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支宇;类像[J];外国文学;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7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洪;论刑法的调整对象[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张生新;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爽;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快餐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4 刘e,
本文编号:1696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9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