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
本文选题:文学本质 切入点:审美 出处:《齐鲁学刊》2010年04期
【摘要】:作为两个异质的、相互抵触的领域,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组合、叠加并不能熔铸和衍生出一种客观的实存事物或精神现象统一在艺术的本性中;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名无实、面目可疑的虚假概念。作为一种学科理论的知识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为追求价值的中立性,抽离和摒弃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评性锋芒;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话语建构,审美意识形态论未能跳出意识形态中心论的窠臼,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痼疾,一元独尊,背离了拒绝专断、尊重差异的唯物辩证法精神。因此,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规范性的理论建构"是不科学的,将其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更是一种理论偏见。
[Abstract]:As two heterogeneous, conflicting fields,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superposition can not melt and derive an objective thing or spiritual phenomenon unified in the nature of art; aesthetic ideology is a nominal,A dubious false concept.As a kind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heory,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is a kind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essentialism, in order to pursue the neutrality of value, the critical vanguard of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is withdrawn and abandoned, an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essentialism.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fails to break out of the pattern of ideologism, gets rid of the chronic illness of essentialism, and deviates from the spiri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which rejects arbitrariness and respects differences.Therefore, it is unscientific to call it "the normativ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o regard it as "the first principle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theoretical bias.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视域下的马克思实践论美学”(08JC75101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消费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政治”(09C803)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钱中文;文艺学观念和方法论问题——两本外国文学理论著作比较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01期
2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3 肖鹰;;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当前几个流行命题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4 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学术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奇佳;;21世纪以来艺术生产论在中国的新拓展[J];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2 高占伟;;论毛泽东诗词的审美张力[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陈进;;试论高职语文教学的文学理性塑造功能[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薛克谬;谈语文词典的隐性重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贺立军;孙丽娜;边春海;;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若干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田海舰;;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向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党静鹏;;《语言自迩集》的词汇学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韩治国;关于特别防卫权的思考[J];河北法学;2002年01期
9 唐宏强;恩格斯东方社会观的法理解读[J];河北法学;2003年02期
10 尹西明;裁判公开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李建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8 孙博;曾群星;;房价影响八因模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房广顺;唐彦林;张涛;;和谐世界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战略意义[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170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0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