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理论写作的媒介视角及其限度

发布时间:2018-04-12 20:36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 媒介视角 ; 参考:《当代文坛》2009年06期


【摘要】: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不仅是现实问题,而且是理论问题。以媒介为中心去考察文学现实可以匡正传统文学理论写作的偏向,特别是能在审视文学之本体论等方面获得富有新意的言说方式。当今文学理论写作,特别是文学理论教材编著,必须注意三方面问题:其一是合理估量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力,其二是谨慎处理知识普及与视角创新之间的张力关系,其三是充分考虑接受对象的特殊性。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problem, but also a theoretical one.Taking the media as the center to investigate the literary reality can correct the bia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etical writing, especially in examining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and other aspects to obtain a new way of expression.Today's literary theoretical writing, especially the compil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extbook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ree aspects: one is to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on literature, and the other is to carefully handle the ten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visual angle innovation.The third is to fully consider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object of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王一川;;京味文学的含义、要素和特征[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3 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李迪江;;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7 李中华;;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闫学杉;;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信息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彭维锋;狂欢书写与修辞隐喻——以张炜《九月寓言》为个案[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龚婷;;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现代启示——论当代大众文艺传媒及大众化[J];南方论刊;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8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高雁;中国博客文化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珞翰;中小学文学教育问题初探——兼论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金蕾蕾;冲撞与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长中;回归文学本位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宗培玉;站在地狱的屋顶上凝望花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蓓蓓;“读图时代”呼唤文学[D];新疆大学;2005年

8 蔡洞峰;语言乌托邦与人的自由[D];安徽大学;2005年

9 崔艺花;东西方象征诗论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10 王金龙;中国文艺学形式范畴的语义分析及百年来的演变概况[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2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福珍;;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金博雅;;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目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7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8 江马益;;他性:文论范式转换的动力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9 王金龙;;试论文学概论之研究——以龚鹏程《文学散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邴波;;探索与拓展中的“文学概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3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6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8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石一宁;为文学理论“难题”寻“新解”[N];文艺报;2004年

10 ;专题:文学理论死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1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41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6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