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重建本体之路——王岳川文艺学研究及文化思想述评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新本体论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王岳川的学术工作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对西方前沿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一是面向"全球中的本土"的思想创新与文化重建。在全球性的后现代语境中,他始终坚持批判文化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立场,但同时又主张真正的普遍性的达致必定以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为媒介和形式,这使其学术实践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反性,即对不同层面的文化本体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各种中心叙事和权力话语的质疑。
[Abstract]:Wang Yuchuan ' s academic work includes two interrelated aspects , one is the study of western frontier art theory and culture theory system . First , in the global post - modern context , he insists on criticizing the valu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nihilism .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如何看待和考察后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1993年01期
2 杨兴吉;艺术与精神的对话——后现代主义反思[J];荣宝斋;2004年02期
3 斯义宁;后现代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纪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4 杜隽;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戏剧评介[J];文艺争鸣;1992年01期
5 陶东风;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研究;1993年01期
6 罗筠筠;;现代主义:百年历程得与失[J];金秋科苑;1997年03期
7 王逢振;也谈后现代主义[J];国外文学;1990年01期
8 应雷;薛雯;;后现代主义艺术批判[J];理论与创作;2007年03期
9 叶维廉 ,程巍;跨文化语境中的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10 菲利克斯·加塔利;董树宝;;后现代主义的绝境[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杨俊蕾;;当代意义危机与精神价值重建:文论“现代性”形成的一种描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王文初;;从拉斯蒂涅与七哥的比较看西方文学对方方的影响[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3 书麟;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发挥艺术市场作用[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何林军;现代主义艺术精神论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卢缓;内省的张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王仲;我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N];文艺报;2001年
7 ;文学:虚构与真实[N];解放日报;2007年
8 唐玉清;后现代之于法国[N];文艺报;2006年
9 ;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也消解自己[N];文艺报;2003年
10 解芳;本体追问与精神突围[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曹砚黛;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超;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身体政治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敏;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曹玉玺;试论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文岗;如何走出在理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上的误区[D];河北大学;2005年
6 杨ma伟;关注艺术终极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实践[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8 罗晓翠;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姜萍萍;纪念与残留[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753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5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