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解构的天使——阿布拉姆斯论解构

发布时间:2018-04-15 10:05

  本文选题:阿布拉姆斯 + 文本阐释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阿布拉姆斯关于解构批评方面所撰系列论文时间跨度十余年,重点探讨了解构批评理论及其在美国的具体实践,与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一干后现代理论也多有关涉,既坚韧地批判以德里达为代表的批评家们形形色色的解构批评策略,又注重以浪漫主义文学文本为重点、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文本阐释策略。阿布拉姆斯关于解构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解构的另一学术径路,对于中国批评家之透析解构与人文精神的罅隙,不乏反思性的当下意义。
[Abstract]:Abrams has written a series of papers on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focusing on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theory and its specific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st-structuralism, new historicism, feminism,Western Marxism and other post-modern theories are also relevant. They not only persistently criticize the various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strategies of critics represented by Derrida, but also focus on the Romantic literary texts.Humanistic care-oriented text interpretation strategy.Abrams' discussion on deconstruction provides us with another academic way to think about deconstruction, and it has no shortage of reflectiv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for the gap between deconstruction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Chinese critic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心宇;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马友平;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J];渝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罗小云;从接受到对话——改革开放后美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的复兴[J];当代文坛;2002年06期

5 黄海琴;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3年05期

6 殷晓芳,任志鹏;仿拟的运作机制及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表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傅书华;历史真实 人的存在 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张生珍;剖析《名利场》中蓓基的另一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陈连锦;新历史小说的后现代审美取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刘思谦;意义阐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3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5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6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7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8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10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锐;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得与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鲸;后现代主义的回响:《百年孤独》与’1985寻根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陆正兰;二十世纪诗歌中母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变迁[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玲姣;精神分析文论视野中的简·奥斯丁[D];湘潭大学;2002年

7 王芳;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2年

8 李莹;论《论语》在英美的翻译与接受[D];四川大学;2002年

9 章妮;镂空夜色的飞鸟[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权华;论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小说中的“阴郁”原型[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洪申我;文本阐释是批评的基础[N];文艺报;2004年

2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3 中山大学博士生 郭冰茹;阐释中的艺术再创造[N];文艺报;2001年

4 美国弗蒙特大学英文系主任、教授,国际叙事文学研究会前主席 [美]罗宾·沃霍尔-唐 王丽亚 译;性别对叙述及叙述对性别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冯育民;3月18日,,外文所理论室郭宏安在文学所做题为“日内瓦学派:学派的困惑”的学术报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自雄;试论文本阐释规范的再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丽花;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中南大学;2006年

4 周子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李新;文学翻译的历史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洪兵;厄勒克特拉原型与中外叙事文学[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金秀华;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后现代表现[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雯;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3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53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