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传媒文学批评的话语形态及话语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5 14:18

  本文选题:传媒批评 + 文学批评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9期


【摘要】:传媒批评兼具媒体属性和文学批评属性,由于作为其身份成规的媒体始终是其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其运作逻辑暗含着"媒体优先原则"。按照传媒的逻辑而非文学批评的逻辑,传媒批评的话语方式常常呈显为把文学活动中具有新闻价值的质素肢解出来,经过整合、强化或者极端化加以播撒。传媒批评在使人类自由表达的空间得以有效拓展的同时,也使文坛的批评生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Abstract]:Media criticism has both media attribute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attributes. Because the media as its identity rule is alway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ts emergenc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ts operation logic implies the "media priority principle".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media rather than the logic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 mode of discourse of media criticism is often presented as the dismemberment of the quality of news value in literary activities, which is disseminated through integration, reinforcement or extremism.Media criticism not only expands the space of free expression of human beings effectively, but also makes the criticism ecology of literary world present unprecedented complexity.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W050)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张翅;先秦法家传播思想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陈力丹;周俊;;试论“传媒假事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胡忠青;网络媒体“把关人”存在形式与作用的转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6 王一川;与影视共舞的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文学——兼论京味文学第四波[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7 齐爱军;阅读节奏:现代杂志编辑策略的核心[J];编辑之友;2003年06期

8 孙瑞祥;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胡霞,罗昕;符号的交际功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倪波,吕斌,李国秋;论图书馆信息交流职能的演变——三论理论图书馆学[J];图书与情报;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晓蓉;;网络传播与中国传播学面临的三大难题[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殷晓蓉;;传播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冲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仇学英;;农民发展创新的传播原动力——贵阳市乌当区用科技文化传播引导农民政治参与实现农户和农村社区变迁的分析框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张殿元;;传媒内容的嬗变:作为影响机制的广告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欧阳正德;王健;;浅析新媒体的传播价值[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董建涛;龙朝双;毕兴全;林红玉;;大众媒介的公共政策传播功能探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鹏;;媒介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决策[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牛光夏;;电视纪实类节目中动漫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永刚;大众传播媒介资源配置刍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5 陈平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7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8 郑西帆;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学发展轨迹[D];复旦大学;2004年

9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秦彤;羊城晚报“创世纪”策划的操作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3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谢雅萍;互联网传播与闽台交流[D];福州大学;2002年

5 仝冠军;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6 张敬华;论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D];河南大学;2002年

7 李明伟;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D];河南大学;2002年

8 邹声文;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梁瑜虹;我国报纸营销策略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10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喻琴;;弗莱文本思想生成的理论前提[J];阴山学刊;2011年03期

3 秦妍;;试论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差异性[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路静;;读者反应批评:对读者的多重解读[J];求索;2011年07期

5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卫华;;文学批评主体性的张扬——金圣叹、罗兰·巴特、希利斯·米勒文学批评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11年06期

7 梁鸿;;回到语文学:文学批评的人文主义态度[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8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9 李静修;;“他者”的救赎与“自我”的挽救——对文学消费“他者”身份的商榷[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10 吕云;;整体性视角下的文化观——论诺思洛普·弗莱文化批评[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忠翼;邹正昌;;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3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5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高楠;;走向解释的文学批评[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李树榕;;方法:在批评标准与批评实践之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单三娅;文学批评的角色及责任(图)[N];光明日报;2004年

2 张经武;学院批评因何失语[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李建军;关于当前文学批评现状的反思[N];文艺报;2001年

4 陈思和 杨扬;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N];文学报;2003年

5 宋家宏;文化建构中文学批评关注什么?[N];文艺报;2005年

6 梁鸿鹰;强化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人民日报;2009年

7 张梦阳;从求爱方式说到文学批评[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刘晓丽;理论的误用与文学批评实践[N];文汇报;2010年

9 陈树义;文学批评的两个判断力[N];太原日报;2010年

10 高楠 王纯菲;文学批评的无用、用与有用[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7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8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包澄章;阿卡德文艺批评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4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54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9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