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
本文选题:反本质主义 + 建构主义 ; 参考:《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摘要】:正近年来,《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系列以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内容的思考与论战文章,笔者认为这个讨论很有意义,切实推动了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围绕文学的本质主义展开的热烈讨论中,大家对"本质主义"的观点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articles about essenti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have been publishe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is discuss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as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research in China.In the heated discussion around the essentialism of literature, everyone took the same view of "essentialism".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吴炫;;当前文艺学论争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文学评论;2008年04期
3 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6期
4 杨春时;;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5 高小康;;建构论与本质论:为承认而斗争?[J];文艺争鸣;2009年05期
6 南帆;练暑生;王伟;;多维的关系[J];文艺争鸣;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邵君秋;;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吴家荣;桑农;;文艺美学学科三十年建构的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张玉能;;盖格尔的现象学艺术意味论——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丘新巧;;庄子的美学精神与现象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吕汉卿;宋文静;刘妮娜;;新视野下对文学理论生产的审视与观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李国新;陈竹;;文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张贤根;逻辑与逻各斯和思想——海德格尔逻辑思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9 杨蕾;;构建、消解、解蔽——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现象学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刚;;趋同存异——民族文学60年的发展[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3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王俊;;罗蒂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场景[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常宏;;杜威的“经验”概念的现象学解释——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解释杜威的经验概念[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4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5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D];浙江大学;2005年
8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9 胡书庆;灵魂的翱翔与折断的文学之翼[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清涛;冲破沉默的历程[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马明敏;论蒋湘南的文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孔兆政;论康德的权利理论[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帆;不竭的挑战[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3期
2 洪开荣;郭斯顿;;区域开发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南帆;;文学与公共空间[J];南方文坛;2008年04期
5 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7 李s,
本文编号:1758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5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