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16 12:36

  本文选题: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 俄国形式主义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各种学说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历程。西方文论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当人们忙于对各种西方文论学习、输入和运用时,中国文论界却慢慢失去了自己固有的话语,失去了解决中国当下文论发展问题的能力,也简化了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甚至矛盾丛生的文艺现象。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文论,探讨各种思潮、流派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影响,寻找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话语,如何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着这一初衷,本刊将近30年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各种西方文艺思潮、文论流派加以梳理,系统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陆续介绍到中国的重要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本期的这组文章既有对这些思潮、流派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微观分析。希望这组文章对读者全面掌握这些思潮和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研究现状有所裨益。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literary thoughts and literary school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 theorists, and various theories have entered our discourse system.It took us less than 30 years to complete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thought in the West.All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have greatly expanded our academic field of vision, and have undoubtedly played a great role in emancipating the minds of Chinese theorists,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but when people are busy studying various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When input and application,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field has gradually lost its own inherent discourse, lost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ut also simplified our original rich, complex and even contradictory literary phenomenon.How to evaluat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thoughts and school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find and establish our own criticism paradigm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d how to better carry ou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This is a major issue that needs to be carefully summed up and considered.In line with this original intention, this magazine nearly 30 years has ha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each kind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 the literary theory school to comb, the system research.Russian formalism and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ism are importa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ends and literary theory school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succession around the 1980s. This series of articles not only has a macro grasp of these trends of thought, schools of thought, but also h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m.Represents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work.It is hoped that this group of articles will be of benefit to readers in mastering the dissemin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se thoughts and school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巴赫金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07CZW003)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曾军;在审美与技术之间——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纯技术(语言)”方法的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盛涛;徐光淼;;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对话性[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2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刘少文;叙事媒介及其自由度——论张恨水小说中记者、准记者作用[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程小平;对话与存在——略论巴赫金诗学的存在主义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6 李力;姜洪;;教师语言特征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7 程金海;复调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的宗教意味[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8 刘欣;;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3期

9 刘海琳;论九十年代女性自传体小说创作的自恋倾向[J];当代文坛;2001年03期

10 孟楠;徘徊在匮乏与尴尬之中——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反思中国当代小说[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4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巍;巴赫金复调诗学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4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5 冯平;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互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6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庞冬珍;探索道德的艰难历程[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暨南大学;2002年

9 李安;巴赫金论:时空坐标中的狂欢[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钦;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华;耿海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在中国30年[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2 赵毅衡;姜飞;;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3 李炜;;文学性:从自救到解构[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4 宋学清;;浮出历史地表的“文学性”——西方文论中关于文学形式的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汪介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的接受[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6 任艳善;;“陌生化”的美学意义[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唐明明;;试论文学的“文学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杨帆;陌生化,或者不是形式主义——从陌生化理论透视俄国形式主义[J];学术界;2003年03期

9 方红霞;;从俄国形式主义看《野草》的英译[J];青年文学家;2009年18期

10 黄茂文;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2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3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4 王一川;全面思索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状况[N];文艺报;2001年

5 黄应全;立场意识[N];文艺报;2001年

6 张新科;生产化:21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特征[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丹;语言意识与语言批评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3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7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薛金金;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5年

4 丁莉;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经典范畴陌生化与自动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盖橙程;陌生化理论新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生琳;两种文学本质观之争及其局限[D];吉林大学;2007年

8 侯健;摧毁:一种后现代文学阐释[D];河南大学;2008年

9 王莉;《红楼梦》英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轩;文学语言陌生化的顺应性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8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58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