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
本文选题:全媒体时代 + 审美理想 ; 参考:《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审美理想,已不能指导新的艺术样式。全媒体时代审美理想的探讨,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艺术形态的新旧并存,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是新旧共生。虽然全媒体时代新兴的审美理想并未定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毕竟呈现某些新的端倪。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有利于当代艺术和审美的发展。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ll-media era,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changes with each passing day.The aesthetic ideal based on traditional art can no longer guide the new art style.The discussion of the aesthetic ideal in the all-media era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Because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aesthetic ideal of the whole media age will inevitably present a diversified trend, and it is also a symbiosis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Although the new aesthetic ideal in the all-media era has not been finalized and will develo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presents some new clues after all.Grasping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ideal in the media era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传媒时代的“语-图”关系研究》(09CZW0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鸣奋;后结构主义与超文本理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阎立;象征·荒诞·求解——试析布莱克代表作《老虎》的文学意象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金辉;结构与历史的辨证——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8 韩永学;“后结构主义”思维框架下的企业生命有机体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田皓;当代文学媒体化生存论略[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汪霞;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龙扬志;;诗歌的“去编审”时代[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5 舒红跃;;技术、政治世界与本真生存(未定稿)[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云龙;;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现象学的政治哲学转向[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佘震宇;复杂经济系统演化建模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5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6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7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云华;大学英语“交际—对话”式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王朝洁;走向视觉文化时代的大众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茂;打在文明门面上的烙印:广告,人类的乌托邦抑或灾难[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帆;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冉儒学;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8 纪海虹;互联网交互与公共空间[D];清华大学;2002年
9 张,
本文编号:1760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