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试论近现代知识精英对艺术正义的批判

发布时间:2018-04-16 20:55

  本文选题:艺术正义 + 极端形式艺术正义 ; 参考:《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一如标题所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近现代知识精英对艺术正义的批判。所谓艺术正义,也就是由戏剧、电影和小说等故事性艺术作品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结局彰显出来的正义;而其中的极端形式艺术正义,即借助宗教正义而实现的艺术正义,也就是由戏剧、电影和小说等故事性艺术作品中借助超自然力量而造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结局彰显出来的正义。 对于中国古代故事性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正义,20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精英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然而,这种局面至20世纪初却为之一变,往后的一百年,大多数中国知识精英对艺术正义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是如何批判的?他们为什么要批判?他们在批判时借用了哪些西方理论武器?在如此批判的同时是否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又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至今仍知之甚少。论文作者试图厘清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论文作者希望,这一基础性的工作能对艺术正义的研究产生有益的影响。 除“导言”外,本论文正文共分四章。“导言”解析了本论文的标题;第一章介绍了近现代知识精英是如何批判艺术正义的;第二章阐述了近现代知识精英为何要批判艺术正义;第三章讨论了近现代知识精英在批判艺术正义时借用了哪些西方理论武器;第四章评价了近现代知识精英对艺术正义的批判。
[Abstract]:As the title shows,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criticism of art justice by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elite.The so-called art justice, that is, the justice that is manifested by the good and the evil in the drama, the film and the novel, and the extreme form of the art justice, that is, the art justice realized by the religious justice.It is the justice that is made by the supernatural force in drama, film, novel and so on.Almost all the intellectual elites in ancient China agre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art justice in ancient Chinese stories before the 20th century.However, the situation chang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for the next hundred years, most of China's intellectual elite criticized art justice.How do they criticize?Why are they critical?What Western theoretical weapons did they borrow in their critique?While so critical, is anyone doing the opposite?Why would they do the opposite?We still know little about some of these problems.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these problems and make his own point of view on this basis.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basic work will have a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study of art justice.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text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how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elite criticizes the art justice,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why the modern knowledge elite criticizes the art justice.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which western theoretical weapons are borrowed by the modern intellectual elite in criticizing the art justice, and the fourth chapter evaluates the modern knowledge elite's criticism of the art justic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梅;;融入东方文化的美——从东方文化看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绘画[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金程斌;观念艺术推进的助动剂[J];美术大观;2005年06期

3 傅志毅;;西方现代艺术中媒介选择的扩延及其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4 路燕斌;;水彩画教学技法刍议[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8期

5 李晖;;说说[J];画刊;2009年08期

6 鲁雯;;自娱艺术观念在电子书籍设计中的意义[J];美术界;2011年04期

7 王法林;奇彩写天地 妙趣夺天工——略论吴默画的美学特色[J];丝绸;1986年07期

8 侯云汉;"窘困"的背后 中国当代版画的"现实性"表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刘素英;苏轼的艺术观念及其文化意义[J];唐都学刊;2005年05期

10 曹燕萍;;试论紫砂陶艺风格[J];江苏陶瓷;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德民;;个性意识、想象力与同情心——有关美育属性的功能性界定[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夏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比较法运用的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3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5 张德祥;;“古装戏”里的“戏”[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朱晶;;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9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许祖良;;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永恒命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海 全国政协常委;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N];光明日报;2010年

2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所长、《美术研究》主编;传统与现代并非两相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红薇;一个成功的示范[N];贵阳日报;2009年

4 包华石 Martin Joseph Powers 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代性:被文化政治重构的跨文化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陈良宗;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实质[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陈中浙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道艺本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 执着坚定的艺术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应小敏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艺术的当代困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朱其;艺术如何在“小时代”获得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上海师大教授 刘士林;改造我们的艺术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砚黛;亚瑟·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月浩;西方当代艺术对室内设计创作的影响的若干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齐爱国;人文生态的理想[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尹成君;色彩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卢芳芳;电影剧作模式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苏;试论近现代知识精英对艺术正义的批判[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2 刘童武;存在与表现[D];苏州大学;2010年

3 左文颖;“70后”现代工笔画现象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媛;由建筑走向艺术的德国“桥社”[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毕丽静;技术时代的艺术之思[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晓;从巴黎到纽约[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7 郭鹏;20世纪90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殷群;超越与狂暴[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王净;探析安迪·沃霍尔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胡雅辉;置身“空场”[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760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0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