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政治:可以“想象”与超越偏见
本文选题:文学 + 政治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摘要】:突破从属论、独立论和多元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理应是一种相互缘起的想象关系,它们因想象一种好的生活而有所关联。这种想象具有否定性、超越性和不可能性。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时,两者也应以一种想象的关系而存在,一方面政治须从文学文本中汲取制度策划的资源,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对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也须对现实政治的种种存在可能性进行积极的想象,将之作为自己不可缺失的资源之一。
[Abstract]:To break through the dualistic opposites of subordination, independence and plural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s supposed to be an imaginativ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origi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magination of a good life.This imagination has negativity, transcendence and impossibility.When implementing the concrete political life and literary creation, the two should also exist in an imaginary relationship. On the one hand, politics must draw resources from the system planning from the literary texts.At the same time,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literary works also affect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politics.On the other hand, literature should make a positive imagin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realistic politics and regard it as one of its indispensable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艺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论争研究”(07BZW012)的中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I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景耀;;超越偏见:“想象”的文学与政治关系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2 周红兵;;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荣翼;张译丹;;文学研究的学科权力:知识转换和嫁接[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5 黄芳;;也淡《艺术作品的本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6 乔以钢;周珉生;;性别文化与文学研究[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7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8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9 江马益;;文学不可言说之维[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10 周计武;;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阎国忠;张艺声;;文艺与政治——一个应重新审视的话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旭东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张旭东:文学研究需要走出狭隘的学院分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王汶成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本基础主义:回到文学研究的人文指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宋剑华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应从“文本”开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谢庆立;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跨学科与开放的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思郁 书评人;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7 斯义宁;摆脱危机:走向一种双向的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执笔整理 李昌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缺失什么[N];文艺报;2005年
9 李舫;文学的式微与抉择[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张洁宇;“现当代文学研究”真被“倒掉”了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9 吴雪梅;格尔兹的仪式观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