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反本质主义与日常生活
本文选题:文学研究 + 本质主义 ; 参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围绕着文学是否存在着一个"固有本质"或一些"普遍规律"等问题,当代文论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反本质主义认为,当代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文艺学的发展,文艺学不应该再将精力集中在寻找一个虚幻的本质上,而应该根据文学在当代和历史中的功能进行阐释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反本质主义强调回到历史语境,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得到重视。日常生活如何进入文学、文学如何取舍日常生活,又包含了技巧、形式、意识与无意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合力,这就对文学研究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聚焦文本批评,也要将阐释本身历史化。
[Abstract]:There is a dispute between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around whether there is a "inherent essence" or some "universal law" in literature.Anti-essentialism holds that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essentialism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studies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no longer concentrate on finding an illusory essence.I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and history.In this sense, anti-essentialism emphasizes returning to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daily life is emphasized.How daily life enters literature, and how literature chooses and chooses daily life, also includes the combination of skills, forms,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 aesthet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etc.This puts forward a double request to literary research: to focus on textual criticism as well as to turn interpretation itself into histo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南帆;;文学性、文化先锋与日常生活[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2 德怀特·李;罗伯特·贝克;焦佩锋;;“历史主义”的五种含义及其评价[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年00期
3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吴子林;;“一捆矛盾”的变脸[J];文学自由谈;2006年04期
5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6 余虹;;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兼谈中国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一体化”冲动[J];文艺研究;2006年10期
7 吴炫;;论文学的“中国式现代理解”——穿越本质和反本质主义[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吴家荣;桑农;;文艺美学学科三十年建构的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吕未林;社会主义就是协和万邦的国民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吴楠;朱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7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8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9 杨正喜;世界发展理论的缺失与邓小平的超越[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剑雷;;主人还是奴隶?——关于“认同何以成为问题”的读书札记[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丰箫;;浙江省海宁县的小学教员(1945—1949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纪伟;;正名·定分·成事——法官角色定位之于审判权独立行使[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盾;;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杨正喜;;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源流与评估[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汪帮琼;;论知识的客观本质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复杂意义[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晓兰;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D];南开大学;2009年
3 刘琴;审美自律性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9年
4 刘永生;湖南共青团研究(1920-1927)[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云;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江天风;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D];同济大学;2008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飞;高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黄绍丽;影视剧时尚元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晶;中国媒介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和主导性[D];河北大学;2009年
4 田小波;五四时期研究系社会改造思想述论[D];湖南大学;2009年
5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6 朱贺福;民国言情小说的现代性[D];温州大学;2010年
7 刘敬敬;黄群宪政实践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8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9 邓昊;“神圣”的科学[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玉寒;现代家具设计趣味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傅德根;审美的意识形态导言[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3 董学文;“审美意识形态”能成立吗?[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10期
4 董学文;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5 童庆炳;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教程》编著手札[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1期
6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危机与走向——“文化诗学”研究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5年05期
7 董学文;;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辨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董学文;;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傅其林;美学与政治意识形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10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伟;;作为知识的文学——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断想[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2 杜志勇;;河北地域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评《河北文学通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郭郁烈;张天佑;;日常生活—身体:当下审美文化的新特点之一[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4 张永清;;文学研究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5 陈超;;《我读着》:“我写出,我看到”[J];名作欣赏;2010年01期
6 党圣元;;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7 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8 秦晓伟;;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问题上的建构主义[J];人文杂志;2010年01期
9 徐文培;郭红;;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10 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J];文艺争鸣;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万华;王雪松;张宝文;;抗坏血酸表面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光动力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齐美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万云洋;;塑料容器与饮食安全性关系[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许贺;柳建设;金利通;;Nafion修饰锑膜电极测定蔬菜中痕量重金属的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吉新卉;刘宏霞;;精神养生[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芹;梁勇;赵斌;;全氟辛烷磺酸类雌激素效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郑蓉;;Aristotelian Wordswort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韩英;;浅谈如何增强农村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10 王建美;;挫折面前也从容[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琪渊 梁艺琼;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机制[N];解放军报;2011年
2 记者 颜安;市扶贫办:“两节”期间筹1650万元慰问7000困难群众[N];重庆日报;2011年
3 黄琪渊 梁艺琼;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机制[N];解放军报;2011年
4 记者 颜安;市扶贫办:“两节”期间筹1650万元慰问7000困难群众[N];重庆日报;2011年
5 记者 谢卫群;银联社区便民支付点达6.4万个[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朱四倍;资本统领下,谁为电影的“思想”埋单[N];工人日报;2011年
7 韩晗(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10年阅读从单一到多介质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贺绍俊;资源共享与延宕中的世界性[N];文艺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研;中国批评家为什么不敢大声说“不”[N];辽宁日报;2011年
10 王环威;“四城同创”需共同努力[N];丹东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丰;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D];暨南大学;2010年
5 萨础拉;蒙古族当代话剧文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刘媛;上海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27-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丽萍;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发明;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小杰;九十年代南京青年作家群论[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绍荣;张爱玲和王安忆小说中女性空间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茂;女性身体形象的自我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7 杨玉茹;《嘉莉妹妹》与《废都》中“荒原”意识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雪华;两汉马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雷莎莎;侠文化的社会学解读[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权新;矿难新闻报道研究: 历史、框架及策略[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2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62812.html